(一四五)
夜晚,天空黯淡。
北京紫禁城内,灯光依稀,浓雾笼罩。
空中俯视:一座座宏伟建筑若隐若现。
锦衣卫都指挥使府衙,大门紧闭,密不透光。
府衙室内,灯火通明,锦衣卫督指挥使刘振坐在几案前,正在专心致志地。 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手里捧着的是一本线装的《孙子兵法》,已经翻到了中间后部分。
在他前面的几案上,摆着一只闪着金光的纯金茶杯,杯里浓浓的茶水,仍然在冒着热气。
刘振伸手端起茶杯,轻轻的抿了一口茶水,又了嘴唇,但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手上的书本,可见他的心思,已经全部投入到了书本之中。
说起来,锦衣卫督公刘振刘大人绝不是白给的。 虽然他是太监出身,但他绝对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几乎是样样都不差。
单论他的武功,江湖中就已经很少有人能敌。
在锦衣卫内部,大概只有武功教坊总教头司马平,武功基本上可以与他匹敌。 但司马平在沉稳、机警等方面,都远远赶不上他。 如若二人对阵,最后败落的肯定不是他刘振。
至于元通天等东厂四大挡头,还有吴铭等人。 要凭真才实学相博相斗,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
所以,他刘振刘督公,可以随心所欲、轻而易举地统驭那些以前都是江湖枭雄地锦衣卫四大挡头和吴铭等辈,并利用他们去统领分布在朝廷内外、东西南北、三山五岳几万人的锦衣卫力量。
要论文才和韬略,朝廷中不少大臣、尚书,也是根本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是太监。 不能直接考取功名,但他读的书。 绝对不比那些进士、学子少多少;他不是大学士,但他的才艺,绝对在当朝大多数大学士之上。
尤其是他对权势的驾驭,对朝廷内部各派势力的协调、利用、掌控和制约,对锦衣卫力量的管理和统辖,朝廷内部没有任何人可以与其相比。 至于那个吏部尚书尚长寿,更是不值一提。
否则。 他也不能这么轻而易举地控制朝廷,甚至把那个昏庸皇帝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有如玩偶。 更不可能使那个满身阴谋诡计地老王爷朱思黄,这么俯首帖耳,心甘情愿的为他所统驭的锦衣卫卖命,并在朝廷内部为他做屏障。
现在手里捧着的这本《孙子兵法》,他至少看过五十遍以上,甚至都可以把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背诵下来。 但他仍然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 反复领会,融会贯通。
对这本书,他每看一次,就有一次新的收获;每看一次,都能使他有一些独到的心得。 这些年来,这本书一直陪伴着他战天斗地。 纵横天下,一直指引着他审时度势,巧把权柄,掌控朝廷,弹压四方。
今天,面对风雨欲来地复杂局势,他再次捧起了这本《孙子兵法》,以求再次从中获得启发,获得教益,获得把握全局的新的更为毒辣、更为有效的办法。
这就是刘振!一个集高深武功、高深文采和高深阴谋于一身的锦衣卫督公刘大人。
看着看着。 刘振不禁微微一笑。
此时此地。 他究竟为什么会笑,外人不得而知。
这几个月来。 虽然不好的消息不断传来,但这丝毫不会打扰他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雅兴。 在他看来,些许损失,都是小小不然,根本算不得什么!
去西南、西北拦截昆仑派和崆峒派的队伍,虽然失败了,但锦衣卫地骨干力量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死了的元通心、‘金银童子’、红衣秘队、川西游击费边兄弟,还有“鄂西四虎”等人,也都只不过是一些小小的角色而已。
这种小角色、小喽罗到处都是,只要他这个锦衣卫督公刘大人一开口,随时都会有几百人、上千人马上来投,甘心情愿地为他效命。
至于说到那几个武林盟友的损失,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在意他们。
“西南三魔”等人与我们锦衣卫,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他们利用锦衣卫的权势横行江湖,作威作福,并从中谋取私利,扩展各自地势力范围,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而锦衣卫则利用他们来对付中原武林各派,压制武林中的反抗力量,各有所需,各取所得。
周无义被人废了武功,那是他技不如人,活该倒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