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儿流行一句俗话,“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莳田就是插秧,把稻谷种下去,这一年的收获就开始了,有了奋斗的目标。而小孩子明显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有好用的,过得滋滋润润的,像头小猪仔似的,舒服得无法无天。因为正月里就算小孩有错,大人也不太会打他,盼他一年到头平平安安,这叫初一、十五不打人的老传统,而正月十五前更是如此。
自然实在可恶时,免不了一顿小小的教训。总的说来,过年对小孩是一个幸福的日子,寒假作业,拖着呗,玩到开学再说。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来行;初五、初六,暖洋洋。”什么意思呢,正月初一,先到父母家拜年,特别是和父母分了家的成年人带着自己的孩子给长辈拜年,如果没分家,自然是起床、洗漱后,上席拿财时就向双亲拜年了。自家的长辈解决后,先是族中的最长者,然后同族之众一起拉成一条长队、长龙(队伍越长,越表示该家族香火旺盛,对祖先贡献颇“优”),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挨家挨户地把全村都拜到。每年都是几句照旧的话在恭喜,越老越红、身体健康、大发财、心想事成、娶媳妇、添胖孙等等,烦,有点心烦;旧,有点厌旧。但大家都图个吉利,反正你我互相恭喜,互不吃亏。假如某家今年没有派人去别人家拜年,而没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在外面打工,当家的没有回,甚至全家都没人回来,在外过年。有人说女当家可以去外面拜年啊,那是因为你不了解规则,人家到你家来拜年,你家是不是要有一个人接客、回好话和放鞭炮欢迎、欢送,有钱的还可以派烟、分送高级烟),那么别人可能会记恨在心,明年我也不去你们家恭喜发财了。再一个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作为后辈不敷衍一下说不过去,大家打了招呼,某些家庭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减轻些,朋友之情增深点是可以预见的。
初二就是女婿携儿带女地给老丈人、丈母、妻兄弟、妻家族比较亲近的人拜年或者给自己外婆、舅舅家拜年。初三、初四到母亲的姊妹家或者父亲的姐妹家更或是自己的姐妹家拜年,一般是哪个家中有最年长者(在这些年老亲戚者中最大的)就到他家去祝福。后面的日子就随便怎么分配了,按年长者顺序,行;按约定日子到某家,OK;照路程远近和相邻度,没问题;亲巯程度,说得过去等。
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或者家中繁殖比较小的情况中,初三、四就把所有关系都摆平,初五、六太阳出来,就可以在阳光下晒一晒皮肤、吹一吹牛皮、打一打扑克或字牌。每年的春节,是那些青年、中年人的“好日子”——不用做事,专心赌博。在农村特别时髦,几家欢乐几家愁啊,搞不好老婆也输给人家,夫妻间骂娘者有之;父子间单挑者不乏;兄弟们乱锤乱踢不少;朋友兵戎相见很多。唉,自找麻烦、自寻短贱,一群无知的人!
当然,有些是亲戚们名为打发无聊时间,实则赢点小利,打架是起不来的,输家的自己人不免暗咒几句,叫你不要来,偏不信,水平不行就不要上战场。搞得赢钱者也不好意思开来,偶尔少不了把钱退给对方,但私下也免不了几句,这婆娘小心眼,下次不要叫她老公实战。来年,还是这几家在打同样的牌,而且上次战败者还叫嚣着,今年学到了很多招,不把前几年的本扳回来不罢休。最后呢,谁输谁赢,估计又有人在骂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