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时候,我暂时放下了全部的工作,全力制作打孔器的固定架。
桃源山谷各种枯枝很丰富,很容易找到大小合适的木材,但加工它们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特别是给两根横杆钻孔这项工作,我昨夜在营火前,把手磨得流血,也不过完成了四分之一的进度。用手攥着锋利的石英石,不停用力在木头上转动,时间久了谁也受不了。幸好我没有从一开始就打算以手工磨制的方法打造所有的工具,否则我估计要花费一辈子的时间。
后来我想了一个很偷懒的方法,就两根木棍把石英石夹到营火里烤。等石头烤的通红的时候,在将其夹出来顶在木头要钻洞的位置上。因为高热,木头和滚烫石英接触的位置会被烧焦。每次这么做,都可以得到一个半截小指大小的洞。
这么做很浪费时间,但胜在不用花费力气。等我的钻孔机做好之后,可就不要再受这份罪了。
睁眼的时候,所有制作好的配件已经在手边,我马上开始组装。
先举起一块大石,将两根粗壮的木桩钉在泥土中。用手摇了摇,很稳定,后面不会因为我拉动绳索而晃动。
然后先将一根横杆用绳索固定在上面。
为了保证下面的横杆上的孔洞和上方的完全对其,我用一根线拴了一块小石头,做了一根垂线。
整个结构的关键,是轴承的中心和石英钻头必须在一条垂线上,否则钻起来会剧烈晃动。
顺着垂线的位置,又在木桩上捆上第二根横杆。
然后将木制轴承,陶轮和石英钻头,自上而下的组装上固定架。把石英钻头绑紧,在两片陶轮中间绑上一条两臂长的绳索。
最后在横杆和轴承接触的位置点上一些鱼油,我的第一台手工机械正式完成。
但是现在它还无法转动。陶轮因为重力的缘故,直接落在下面的横杆上。想让它转起来,必须让陶轮悬空。
这也正是我要做的事情。我稍微抬起中间的转子结构,然后在石英钻头下面放上需要打孔的石块。转子被顶起来半指高,这时候就可以转动了。
我把绳索在陶轮中间卷了十几圈,然后深吸一口气,用力拉动。手中传来的是一股绵长的力道。在绳索拉动到尽头的时候,又是一种同样的力道反转过来,将手中的绳索再绕回陶轮之间。
写的这么玄妙,其实和玩溜溜球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整个结构是手工打造,很不严密,手感非常生涩。
可是它有用!
石英钻头在陶轮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它下面的砂岩石块,发出滋滋的声响。肉眼可见的,一撮撮石屑被钻出来,石英钻头向里面钻了几毫米的深度。按这个进度,我大概可以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穿透这块砂岩。
别以为这很慢,这已经快的让我想哭。我拉动钻孔机不过十秒钟,砂岩上就钻出了一个黄豆大小的洞。如果没有钻孔器,后来者,你试试用手在石头上钻这么大的洞要多长的时间。
桃源山谷一向静谧,在这天早上,除了潺潺的流水,又多了阵阵有节奏的滋滋声。
我光着上半身,全神贯注的拉动绳索,眼睛盯着石英钻头下越钻越深的洞。其实这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并不需要这么集中注意力。但我就特别喜欢认真,我觉得这样的画面很美。
钻洞也并非一帆风顺,中途被很多次打断。
最多的情形,是拉动绳索的角度不对,绳索在回拉的时候,被陶盘绞到外围。这样只能把绳子解开重新绕上去。这是这台机械设计上的缺陷。下次再烧制陶轮的时候,我要尽量把边缘做得圆润,这样就不容易卡到绳子。
另一个设计缺陷是石英钻头容易松动,需要经常重新加固。因为我只是简单的把石英夹在轴承中间并用绳索固定,这个紧固结构很不牢靠。或许我应该用黏土烧一个能够夹住钻头连接轴承的陶土结构。
最后一个重大缺陷是木制轴承本身。因为木材本身的强度问题,我不能很用力的拉动绳索,否则轴承会折断。因此我没办法让钻头获得更高的转速。这个问题,我暂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真正耐用的轴承,得上合金,还要有车床,这些都远超了我现在的加工水平。
就算说了这么多缺陷,这台石英打孔机也是了不起的工具。我大概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将半指厚的砂岩钻穿。我将砂岩反过来,在同样的位置钻洞,以扩大钻孔。又是半个小时之后,一个拇指粗细的标准钻孔完成。这项工作如果不借助工具,仅凭双手完成,我估计至少要花费一周的时间。
这个粗细,可没法穿过木柄。不过不要着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