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这么多,还是一步一步拉开序幕吧。读到这里,我相信共鸣的人也很多,并且,有些东西,也应该准备去执行了吧。对于这一章,我很沉重,但都是若有若无的回忆。
人这一生,避免不了的便是情感,首先从感情说起吧。
数千古英雄,情字一关,难免产生涟漪。更何况,我这一小小普通都不算的人,也是在这感情中撕心裂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会有人说,你还年轻,不要为了感情耗在这里,多赚钱,女人会有的。
但是,当自己深陷其中,往往自己就是个固执者。
曾经,我也不另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餐式的“爱情”,肉体上的享受于是变成了常态。
我是个重感情的人,对待感情往往很认真。但不合适就是不合适,无论怎么磨合,怎么去依附,你还是骗不了自己。虽然我只有一段感情经历,从中我也学到很多,同时也明白了本质。
读大学的时候,我19,她17,懵懵懂懂,在游戏上认识的。不可否然,是一段跨越几百公里的异地恋。第一次见面,我坐着高铁两个小时,去见了她。
因为之前视频过,所以见面也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一处就是三年,期间断断续续的分了几次,哭的撕心裂肺;和大多数男孩处境一样,嫌我幼稚,同时还很粘人。她不懂爱,而我懂。
因为家庭的缘故,所以她很缺爱,不喜欢说话。经常我啰里巴嗦一大堆,她反而睡着了;陪到她聊到睡着,陪着她成长。
慢慢地,随着思维上的差异,我教她怎么学习,怎么去努力,怎么去确定方向。但她学得很不认真,我也说了,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但不要忘了学习。但是,她还是抱着手机刷着抖音上的文案,负能量一天比一天还多,一开始我告诫她,至少我还在前方给你当一个指明灯,要珍惜。
她还是继续干着自己的事,我也理解;同样她也很自卑,不太自信。因为改变不是一时而时的,但我向她承诺,相信我吗?但她说她不确定,甚至怀疑我,怀疑我未来给不了她依靠。
或许我太执着了,我相信温室里的花朵或许没步入社会,她不会感到压力。
于是我苦口婆心地去劝解,去说服她。但是没有用,最后她也觉得会感到有压力,自然而然的便不欢而散了。异地恋,考验的是两个人的决心;但凡一个人犹豫或者迟疑,这份感情便会不得而失。我在物质上,我只能尽我所有去给予;通常苛刻自己,尽可能地去满足自己喜欢的人。
我为她做过很多傻事,我就如同一些视频里的人一样,为了挽留,做过一些极端的事,比如拿烟烫自己,喝酒喝到烂醉。因为自己付出得比较多,所以会有不甘心。或许在一些男人眼中,会说不值得;而在女人的眼中,会说这样的男人太可怕了,简直就是心理变态。
但是扪心自问,什么是喜欢,什么又是爱呢?
喜欢便是喜欢她,欣赏她;爱便是守护她。
只是我不想错过,只是觉得一份感情不容易而已,但我伤害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啊?
至今,我都没有再去谈或者接触一个女性。
爱情是神圣的,但又寥寥无几。
互相奔赴才有意义,不是吗?一个闲的要命,一个忙的要命。在感情上,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赢或输;只是更多的是包容与理解,这便足够了啊。当生活久了,日子终会归于平淡,在平淡中,不磨灭初心的爱,初心的欣喜,甚至生活中藏一点点小意外,这难道不是爱情吗?我想家庭幸福是最重要的,若没有所谓的包容与理解的话,即使生活有了物质的积垫,我想也会不欢而散吧。
有的人,会说,不合适就是不爱,这个因人而异吧。不合适就是不合适,哪有不爱的道理。难道思维上的差异,三观上的差异,真的能够在一起吗?
就算不同频道的人,也会有相同的爱好或者乐趣吧。若没有,仅靠外表又能维持了多久呢?
我对待感情是认真的,同样若我喜欢的人对待感情不认真,我想结果都不是好的。
有时候站在她的角度想想,或许她就想过着安逸的生活吧,可能在她眼里,我控制欲比较强,不舒服我的安排,但是她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去做。这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在我大学里,如果有人带我,我想我会发奋的去学习,去努力。但是现实往往没有,习惯了单打独斗,自己接连创了两次业,都失败了;当然负债的钱也不多,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费用,省着点钱,再加上寒暑假的工作,也能还清。
可能,我在努力,她在玩;我拼命,她在玩。再加上她的无理情绪和吵闹多了,就注定了结果是不好的。
现实很残酷,人的人性也一样,总想着一夜暴富的心理。这是不对的,可能在创业的时候,她会想我男盆友会成功的,我也一样会跟着享福的心理。于是,便不管自己的男票,只想着怎么去索取,这样结果始终是不好的。
当去引导一个人去走向正确的路上时,总会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就如同前面所说,人没有到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就不会去思考。古语有很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单的道理,但做起的人并不多。
现在已经是2021年4月1日,凌晨零十五分,时间过得很快,人也一样,不懂得珍惜,他便会离你而去。
经历了一件事,所有的感触,都在那一瞬间,安静地躺在一张白纸上,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涂鸦。于是,你便去思考涂鸦的意义,冥冥中,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其实,就我的感情来说,她和大多数人都一样,会产生逆火效应。
根本解决的方法就是用更强大的认知和更强大的思维去冲击现有的思维,结果好坏,还是根据人的环境和家庭来决定,其实主要就是靠自己。
教育这个词,我很庆幸自己喜欢,从初中时候就开始啃文嚼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