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如今各地乱象纷呈,我军当何去何从啊?”周辰之前打算据守青州,坐看黄巾和朝廷角逐,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刘宏竟然会死于乱军途中,如今大汉无主,黄巾难道真能成事?
他其实也知道,黄巾虽然现在气势不凡,但也只是明日黄花了,只要朝廷世家等回过神来,第一个就要讨伐黄巾,为新皇正名,只有那样,新皇的地位才得以稳固,支持他的世家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贾诩也被这几天的消息惊慌了神,此时也没了主意,周辰见此,不由得有些担心,原因无它,虽然暂时屯兵青州各地,掌握了四郡一国,可是,这青州和辽东陆路相隔太远,完全就成了一块飞地,有些难以兼顾,其实他最初的想法就是占据幽州,可是幽州如今被刘焉把持,他也无可奈何。
见到贾诩没什么注意,周辰趁机说道:“文和,你说咱们占据青州究竟有利还是有弊,这超过半州之地,某实在有些不甘心啊?”
“这……”贾诩也不知道说什么很好了,因为他也知道,青州现在不是最好的目标。
看到一向足智多谋的贾文和都没办法了,周辰不由得有些丧气,自己这边军师也是挺多的,除了贾诩之外,还有田丰,沮授,徐庶,郭嘉,田豫,可是后面五人都不在身边,而且郭田二人还没达到历史上那个水平,就连徐庶也是,看似人多,实则高端谋士也就只有贾诩一个。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周辰口中喃喃地嘀咕着太祖当年放弃延安时所说的话语,这也是他在历史课上听到老师说过的,此番身处其境,竟然无意中说了出来。
“嗯?”贾诩听到主公的精妙之言,顿时全身一怔,是啊,这不就是解决之道吗,下意识地捋捋胡须,说道:“主公大才,诩不及也!”
“哦?文和此话怎讲?”周辰回过神来,没听懂他什么意思。
贾诩继续说道:“主公刚才不是已经想到办法了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主公大才,诩拍马难追。”
周辰听得一乐,没想到自己的无意之言,竟然启发了这个毒士的思维,不错,不错,果然不愧是三国的顶级谋士,“文和详细说说。”
贾诩以为是周辰的考校,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我们不妨将所有青州之**往辽东,如此一来,青州有地无民,又有何用呢?”
“这……”话说到这里,周辰当然明白了他的心思,可是,青州历来富庶,少说也有百姓三四百万,如今要大规模移民,费时日久不说,光是这其中的开支,估计今年秋收所得,就消耗得一干二净了,也许都还不够。
而且,百姓虽然遭受了黄巾之乱,可是还是没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的,尤其是辽东这个苦寒之地,虽然两年辽东大变了样,可是青州的百姓们不知道啊,在他们的认知中,辽东还是一个苦寒之地,哪里比得上青州的风调雨顺。
这就是谋士五境中的第三个境界:谋兵。会谋己、谋人都只能保全少数的几个人,而作为一个谋士,他必须具有“谋”成千上万人生命的能力,青州之民,三四百万,即便移民百万,那也是相当大的事情了,不得不说贾诩之谋,实在所图者大。
当然,在历史上,他这点也是深得其中真味,有史为证:
奇谋胜曹操: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见到周辰意动,贾诩继续劝谏道:“主公,不可有妇人之仁,虽然百姓在移民途中,会有不少损失,可如果他们继续留在这里,常年兵祸,只恐损失的就不是一星半点儿了。一旦到了主公治下,百姓內无饥饿,外无兵灾,他们会感激主公的。”
周辰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既然青州已不可久持,趁机扩大自己的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在战争年代,人口才是最根本的所在,其他诸侯现在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等到人口锐减之时,那就后悔莫及了。
周辰思考再三,终于下定了决心:“既然如此,此时就交给文和负责吧。从辽东多调来一些祭师,宣扬辽东的富庶,帮助迁移百姓,除了海路之外,陆路也要组织移民,只是现在冀州黄巾猖獗,护卫兵马必不可少。传令辽东,从海路运三万兵马过来,辅助移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