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知道他是在安慰自己,大明开国至今近百年,以都御使入阁的也不过只有王文一人,而且王文是以二品官进入内阁的第一人,可见他能入阁并不是因为他是都御使,而是因为他是王文。这种成功模式是极难复制,徐有贞笑了笑,也不多辩,说道:“今日只游玩,不谈论那些事!”说着与李绍继续爬山。,
爬到山腰,李绍的仆人赶了上来,李绍对徐有贞道:“你看那块大石,平坦光滑,我们何不坐着喝两杯酒,欣赏一下美景,又何必要爬到山顶呢!”
徐有贞向来登山从来没有不登顶的,这次因与李绍同行,也不好单独去继续爬,便也就在大石上坐了。李绍的仆人将酒壶摆在石上,佐酒的只有一包炸花生,两人捏着花生喝着酒,倒也自在。山下种的满是各种树,最多的是桃树和梨树,梨花白桃花红,都在盛春的阳光里开出一片片绚烂云霞。
李绍指着山下说:“这些梨树和桃树还是也先败退后,于少保让种的,北京四面郊外都种了很多,原意是作为拒马,限制蒙古骑兵的灵活性的,因此离地两三尺就去其主干,让它们四面分枝,想不到如今开得这样好了。”
|“桃三李四梨五年,如今正该是结果的时候了。我多年前来游玉泉山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片稻田,便是极富盛名的‘京西稻米’,乃是引玉泉山水灌溉的,我还在农户吃到了那油光柔软、香喷喷的清水稻的大米饭。如今重来,几乎疑心来错了地方,千亩稻田变成了一片树木。何止是这些桃梨树,便是朝中大臣也换了许多新面孔了。‘玄都观里桃千树,都是刘郎去后栽’了!”徐有贞喝了几杯,已是隐隐有些醉意,不由发了几句牢骚。
这却让李绍没法安慰了,因为李绍也是徐有贞所说的“新面孔”,土木之变后他那句“主辱臣死,奚以家为?”很被士林称赞,也因此一路顺畅地升到了翰林院掌院学士,成为清流的重要人物。无言之下也只好举杯劝饮。
徐有贞一饮而尽,大约也想起把李绍也扫进去了,就转移了话题:“克述是二月初入的春闱吧!不知这一科录取了多少贡士?”
“正是,二月初八考第一场,我在二月初六就进场,与世隔绝起来,连监考带阅卷,直到张榜之后整整一个月才出来。出来之后有是新科贡生拜师,络绎不绝,直到今天才算完事。这一科参加考试的举子远多于以往,最后录取了三百五十人,人数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
“噢!我们宣德八年癸丑那一科才考中了九十九人,今年竟是三四倍,果然可见当今圣上求贤若渴。”抚今追昔,徐有贞颇为感慨地说。
李绍也笑了起来:“我们那年不是特殊情况嘛!哪能都像那年取那么少!”会试一般情况录取人数都会在二百到三百之间,宣德八年实在是个特例,那一年恰好是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五十五岁大寿,所以宣德皇帝为了表示孝心才特意取九十九个进士,寓意长长久久。
“如今的贡士拜见老师的贽见礼还是四张手帕一本书吗?”徐有贞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又问道。
李绍哈哈大笑:“正是,自从我们那年介庵老师不许门生送贵重物品,定下这份拜师礼后,至今沿袭,三百多人,送了一千多手帕,想想就想笑。”
介庵是指宣德年间的首辅黄淮,黄淮是宣德八年的主考官,副主考则是现在的吏部尚书王直。手帕是河南的特产,当时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堆积如山,价格也便宜到几乎给钱就卖。因此黄淮让门生送手帕,既减轻了门生的经济负担,也是拉动内需,帮助商户的手段,这却成为后来的考生拜见考官们的礼物标准,这大概是黄淮也想不到的吧!
徐有贞对李绍一下收了这么多门生实在羡慕,在科举时代,师生关系——特别是会试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因为明代科举考试竞争空前激烈,每次考试达到录取标准的考生要远远大于录取名额,往往百不取一,所以虽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淘汰的举子大有人在。
比如此次会试的主考官,那位著名的“连中三元”的状元宰相商辂,他的“三元”就不怎么“连”——十九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不第。二十二岁,再次参加乡试,中了浙江乡试第一名,勇夺解元。他可是浙江的高考状元,文章写得能差吗?结果二十三岁,首次参加礼部会试落第。二十九岁,再次参加会试,再次落第。正统十年,三十二岁的商輅第三次参加会试,这次他也不抱太大希望了,只是希望考中就好,哪怕是个三甲同进士呢!结果命运给了他一个惊喜:会试,会元;殿试——状元,成为明朝唯一一个连中三元的科举考生(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洪武年间的黄观,因为忠于建文帝被永乐皇帝取消了资格)。
可见你的文章写得好不算事,还要有人欣赏才行。因此考官因赏识考生答卷而录取之,属履行职责,但对被录考生来说,则是天大的恩赐。在考生中式与否带有很大偶然性的背景下,被录考生必然会对录取他的考官感恩戴德,会试结束后,被录取的贡士首先要做的就是拜见房师和座师,确立师生关系。这种建立在知遇之恩上的师生关系往往比授业恩师更被考生看中,是典型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遇到什么事,这些门生要首先站在座师这一边,帮亲不帮理,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会被士林不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