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京东股权融资近45亿美元(风投、IPO融资:2009年,投资方除了今日资本,还有雄牛资本以及梁伯韬私人公司,金额为2100万美元。2011年,投资方为DST,金额62.37亿元;2012年投资金额28.54亿元。2013年投资金额18.55亿元。此外,2014年3月10日,京东获得来自腾讯的投资,腾讯向京东购买约3.5亿股京东普通股。从2007年起第一次融到1000万美元,至IPO之前,京东已经进行了多次融资,总计融资金额27亿美元。京东IPO发售约9368.6万股ADS,根据19美元的发行价计算,京东融资约为17.8亿美元),加上之后的各种债券融资,京东花了至少100亿美元。
每每想到这儿,刘思就一阵无力,100亿美元那得多少小钱钱,跑融资恐怕得跑断腿,还不如做自己的资本运作了。资本运作,刘思更愿意做资本孵化,比如说现在的品思娱乐、爱奇艺,它们都是蚂蚁投资运作出来之后,接受外部融资,然后上市获得资本回报的套路。
想法很美好,现实却是很骨干,爱奇艺的前期经营运作很好的,可惜还没融到资金。当然,爱奇艺拉投资的失败也不能阻止他控制蚂蚁金服继续资本孵化天猫商城、人人网、微信三家互联网公司。
“刘总的意思最后天猫商城还是要做平台,最开始的3C产品只是引入流量的,发展用户的。”虽然讲得不是很明白,但在亚马逊做了好几年副总裁的于刚也不陌生电子商务领域。
“没错,于先生不愧是亚马逊出来的,电子商务领域的东西一点就透。”这时候B2C规模还未发展庞大,至多也就是淘宝、亚马逊、当当、eby、慧聪网、阿里巴巴这些B2C、C2C、B2B的区别分类,可没有平台电商、供应链电商的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阿里更像一个互联网企业,是互联网+;依靠无限扩大商品的种类,让消费者始终有更多的选择,并且抓住了中国经济增长红利:外贸转型、零售业变革、草根创业热潮,甚至山寨横行、信用缺失等,不断扩张。成为土豪一点都不奇怪。
而京东像一个传统零售企业,是+互联网。作为一家传统企业,钱需要一分一分赚,效率就是生命,京东注定苦逼。所以需要它不断引入资本,最终实现上市。然后再通过圈钱继续投入和扩建,竭力保障产业链完整、物流体系顺畅、产品质量和服务过硬,从而扩大消费者数量。
互联网究竟是你的表面还是你的灵魂,决定了你的毛利率!近几年来阿里毛利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最高时甚至达约78%。而京东毛利率直到去年才提升到约9.9%……京东纯供应链模式就是经销商模式,一个经销商能有多大利润。至于说一级、二级、三级分类经销商都被京东模式省略,他们的利润被京东拿下,可是经济规模效益边际递减原则,毛利率有10%已经很不错了。
平台则不同。平台成为产业运营的核心,以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以超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社会化、开放化的大规模协作分工补充了、完善了甚至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封闭的产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的分工合作。
平台崛起为呈现指数性增长的超级企业。根据KPCB互联网研究女王MryMeeker的研究,全球市值最高的15家互联网公司全部是平台型企业,其中美国11家,中国4家。
平台之所以崛起为超级企业,在于在数字化的环境下,边际成本无限的趋于0,又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边际收益又不断的增加,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无限不交叉使得平台规模的无限延展。同时在平台上由于信息成本和沟通成本极低,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平台部分的替代了市场,在平台上形成了社会化、开放化的大规模横向协作分工。
在平台上,企业资产的专属性大幅地降低,资产、专业、技能在平台上得到充分的施展,并形成了正向的激励机制,使得平台成为一个分工有序、协作畅达的良好生态。平台内在的发展动力也激昂澎湃,诸多要素的集聚、海量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供给和需求相互激荡、优化组合、优胜劣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平台本身也在优化自身的服务能力、不断迭代出新的基础设施,使得平台的规模、集聚的要素、产品和服务、创造的价值更是呈现出一种指数型的增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