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课
1、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种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答: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有关圣天与世德的教言,如《二规教言论》;其次,如理如法地反复思维抉择,对其中的道理生起定解;再次,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地行持。简而言之,就是闻思—信解—行持,而我们尤其应做到的是在深信、力行方面努力。
2、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德自然就会具足。”这种想法对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答: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作为下品高尚的世间道德是上品高尚圣者道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有高深的佛法境界。因此,出世间法的功德,一定要建立在世间的人规基础上,这如同没有树根就没有树干,没有福报就没有财富一样,倘若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不具备,则根本谈不上佛法的成就。
3、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
答: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大类,这并不是由别人来划分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的。因此,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
4、有些人不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这些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好的道德品质增长善行,导致善的结果;而不好的道德品质增长恶行,必定倍受痛苦。了知此理后,我们应当仔细取舍因果,断恶迁善,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2节课
5、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却始终也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一切不能如愿以偿,虽拼命追求却始终也得不到。现在很多人极力追求权利、金钱、美名不择手段,得到了便以为高明,没得到则怨天尤人,不信因果、不求道义,造作了许多恶业。
6、什么样的人是诸天护法所厌离的?你具备几条?
答:诸天护法所厌离的恶劣人品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忘恩负义、廉鲜寡耻、轻视因果、背信弃义、利害颠倒、得势张狂、失势卑鄙、不信三宝、表里不一、无惭无愧、疾贤妒能、造谣诽谤等,这样的人将自相续中的福德摧毁殆尽,诸事不顺、护法远离,虽多祈诵也于事无补。以此为鉴,我们当深自检点,程度或有深浅,皆应断恶迁善。
7、如果自己遇到诸多不顺,是该怨天尤人,还是应自我检讨?为什么?
答:诸事不顺是自己往昔福报积累不够!应当自我检讨:今生是否培福?行为是否如法?是否断恶迁善?应如过去大德所言,首先做个好人——一个道德品行优良的人。如《了凡四训》、《俞净公遇灶神记》、《安士全书》所阐释的道理行持,身体力行,日积月累,定能转变。
第3节课
8、有些人缴很多钱让寺院念经,也求了很多护法神,但他的生意还是不顺利,是三宝没有加持吗?为什么?
答: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人品低劣。因其所求不是为了损害别人,就是为了利益自己,如此纵然念经、求护法神也没有作用。反之,如果凡事以因果为准绳作取舍,为众生发菩提心而行事,即使不天天为自己念经祈祷,事业也会非常圆满、顺利、成功。
9、怎么样才能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如果别人拥有这些,你是什么心态?
答:要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最起码的基础条件是要具备稳重的人格,这样的人事业才能获得别人及护法天众的帮助,也才能成为上师三宝加持的对境,事业、运气自然会越来越增上,否则,诸事不顺、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如果别人拥有这些,我们应当随喜、远离嫉妒之心。
10、什么样的人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
答: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的人具备这样的人品: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深信因果,意志坚强、恩怨分明,誓言坚定、智慧明决。
11、平时若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是否会不高兴,以后不再保护你了?请说明理由。
答:绝对不会!只要我们人品好,凭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忘了或者没有时间供养,智慧护法神也不会惩罚,反而因为我们具备智慧福德,而跟随身边,恒时赐予保护。
12、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此处却让我们学会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是基于慈悲心,而此处要我们恩怨分明则是基于人文准则。对怨敌不能报仇,并不等于不辨是非、不分恩怨,而成天糊糊涂涂,岂不成了愚痴的人,这并不等于菩提心修得好。
第4节课
13、护法神的住处上哪里?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庇护?为什么?
答: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因为如果我们行为如法、起心动念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该扫除心地上贪、嗔、痴、慢、嫉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供品,如此则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
14、若想求福报、求平安,我们应当如何行持?
答:福报来自于善因,即高尚的行为。因此,我们应杜绝不如法的行为,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则护法天众帮助,福分也会不求自来。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安乐,但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处在痛苦之中。麦彭仁波切告戒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念,行持高尚之行!
15、现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佛经中说人身难得,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二者并不矛盾。一是,人身依靠过去世行持十善业的因而得,因此难得;二是,佛陀说暇满人身难得,如果获得人身却又造作恶业,则失去了人身难得的意义。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启阿巴说“本来佛陀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你这样的人,便觉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样的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16、归纳而言,本论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请以比喻说明。
答:《二规教言论》主要讲高尚的人格和相应的行为,归纳起来有十二个方面,以树为喻:
(1)、树根(做人的根本):智慧(取舍因果,断恶迁善的智慧)、稳重(正直诚信);
(2)、树干(做人的支撑):有愧(知惭有愧能不断改过)、不放逸(具备正知正念能守护善法);
(3)、树枝(做人的品质):正直(公平正直不徇私)、誓言坚定(一诺千金);
(4)、树叶(做人的庄严):知恩(知恩图报)、利他(平等利益他人);
(5)、树花(做人的福德):信心(对圣道的信心)、布施(积累福报资粮);
(6)、树果(做人的结果):安乐(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荣誉(不求自来的名声)。
17、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是什么?你属于哪一种?
答:做任何事之前,具有智慧的人首先观察,再做取舍。如若智慧不够,则去请教智者。而愚者则事前缺乏观察、请教,事后多生后悔,这就是智愚之别。如《格言宝藏论》所言“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18、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吗?为什么?
答:需要适当做一些了解,但不能执迷。因为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有了广见多闻的智慧,可使我们心胸宽广、目光远大,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很有帮助。
19、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