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纪14代年,黎明文明科技进一步发展,微观量子理论再次突破瓶颈,自此量子力学理论体系趋于成熟,一个全新的时代悄然降临。与此同时,在经过漫长的时间旅行之后,“真理号”、“自由号”终于抵达了“类彼岸系”的边缘,距离超过3万光年,耗时0.44代年的旅程在这一时刻迎来了它的终点……
——
据黎明文明关于彼岸系的原始记载,彼岸系由九大行星和一恒星组成,行星自身的旋转称为自传,围绕恒星的旋转称之为公转。在彼岸系文明体系中的恒星被称之为太阳,各行星随靠近太阳的远近依次称为水星、金星、蓝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而太阳则作为整个彼岸系的中心,其产生的强大引力吸引着各大行星绕其旋转。相传彼岸系各大行星都曾存在过文明,且文明之间存在着频繁的交流,鼎盛时期的彼岸系其文明思想、科技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据推测那个时代的彼岸系,其文明程度很有可能超过了现今的黎明文明……
在距离“类彼岸系”1光年处,两道带着拖尾的白光与硕大的类彼岸系相比是那么的不起眼。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很多人会把它们当做是宇宙当中类似于流星一类体积很小的天体,但如果仔细观测还是能在细微之处发现些许端倪。此刻它们正朝着类彼岸系的方向蠕动着,当时间来到第三天,那两道白光竟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挪动。随后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直逼类彼岸系而去,在这之后又过了约半天左右的时间,它们在这一刻抵达了类彼岸系的边缘。如果此时人类文明拥有足够的科技能力来观测太阳系的边缘地带,那必然会有人看到这一幕,在震惊之余还不忘说上一句:“这那里是流星,这分明就是巨大无比的宇宙飞船!”,而在他们内心的深处则跳动着对未知的兴奋、亦有对未知深不见底的恐惧……
在真理号舱室空间里,一个离控制室约500处的小型房间内,随着一道道灯光被点亮,原本漆黑的四周逐渐明亮了起来。伴随着一声声咔哧的声响,房间内的六个休眠舱在这一刻先后被开启。而躺在其中的一个休眠舱内的我,在感受到了刺眼的白光后,我的神志开始逐渐清醒。
“你醒了,昆凌先生,我们已到达类彼岸系。舰长让我通知您,让您和其他先生醒来后第一时间前往会议大厅。”在我睁开眼的那一刻,一道清脆的声音突然传入到我的脑海,等我缓过神来后才看清楚那名护卫,随后我缓缓摆动我额头上的触角向其示意,待其他伙伴的状态恢复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们便共同前往了会议大厅。在我们来到会议大厅的那会,大厅内早已人山人海,在各个派系的专属区域内,我们寻到史学系的区域后,便落座下来。在随后的几十分钟里,陆陆续续有人赶来,很快会议大厅内便坐满了人,颇有水泄不通的既视感……
在会议大厅的中心处,舰长正站在台上进行着他慷慨激昂的演说,这对于刚到类彼岸系的族人而言确实有些激励人心的意味,但对于习惯了各种大大小小会议的我而言,内心反到没有太大的波澜。在舰长的演说结束后,负责勘探类彼岸系的研究人员开始汇报起最新勘探的结果:“各位同僚,在到达类彼岸系边缘的那一刻,勘察队便利用电磁光成像感应技术对整个类彼岸系进行了勘探,这是勘探的成像图片。”随着话音落下,只见他将双手交叉在胸前,随后向两边划去,一张张虚拟的模型数据便悬浮在了硕大的会议大厅的中心处。做完这一切后,他紧接着道:“在我们对比了目前为止所有对彼岸系的描述资料后,对其中的行星信息、星体构造和系统规律的运行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匹配,“类彼岸系”于彼岸系竟达到了将近百分之九十五的吻合度。至此我们可以断定该恒星体系就是彼岸系,也就是传说中的太阳系。”说到这,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会场上充斥着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以及那跃然于每个人脸上的兴奋之色都无不在宣告着这场跨越星际的探究对黎明文明而言其不凡的意义。
待会场安静下来后,对于彼岸系星际地貌的初步调查说明仍在继续…此后说的最多的信息无外乎是一些关于彼岸系的星际构造等,对于这些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我反到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怎么了?昆凌先生,看你有些疲惫的样子。”和我打招呼的是此次航行中和我同一系的研究人员黎林,虽然黎林在年纪上比我小一些,但我们在爱好性格上却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在这次旅途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和我关系最好的伙伴。
“没什么,只是我对这些不太感兴趣,真希望我们能早日投身到研究中去。”说到这,我明显振奋了许多。黎林看了我一眼,忍俊不禁道:“是嘞,谁不知道昆凌先生是真理的伟大追随者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