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学习的强大压力,闲暇时间听了很多歌曲。本应该是最喜欢四大天王、张学友、张雨生、齐秦、周华健、Beynd、羽泉的年代,而我却莫名的更偏爱罗大佑和李宗盛,宿舍的同学都笑话我被他们心理早熟10年。对我而言,那些深沉的歌词,总是有一丝为自己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在里面。
那个时代,最牛的互联网公司是瀛海威。那个首都房价3000块的年代,去校外的网吧上一个小时网就需要5块钱。那是一个羡慕别人有BB机的时代,大哥大就是梦想中的富豪标配。我们会用铁通201电话卡,拨十几位的号码才能打到外面去。我们去缸瓦市买二手自行车,当然了,自己丢了的自行车也会去到缸瓦市。我们去西单逛一下,就是在体验高档消费,蓝岛、燕莎、百盛是没有胆量赶紧去的。
学校电脑房的设施属于非常先进的,有五六个几百台电脑的机房可以随时去上网。那是一个互联网的创世阶段,蛮荒程度已经让现代人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浏览器是Netpe,家庭上网需要用猫,拨163或者169,雅虎是那个时代无可匹敌的巨头。网络邮箱用的是263。我们聊天用的是ICQ,但是都是英文的,使用起来还是有一些语言门槛的。后来听说了一款OICQ的软件,安装使用之后,申请了一个6位数的账号,每天上面同时在线的人也就三四百人,还不如学校的BBS人多,逐渐就没有兴趣聊OICQ。
我和三个同学迷上了MD游戏,这是一种存文字版的网络游戏。我们当年疯狂的追逐,把不同高校的《侠客行》、《西游记》、《ES(东方故事)》都试着玩过。我们也去水木清华、碧海银沙、黄鹤楼、鸿雁传情等其他高校的BBS去混。我们是那个年代的网络探路者,最早应用推广了一批网络用语,比如晕、无语、沙发、斑竹、拍砖、886等等。那是一个发符号来显示自己酷炫的年代。我们四个同学,经常是中午饭后就带着面包和矿泉水一头钻进机房,等到晚上10点熄灯的时候才出来。我们的宿舍楼紧挨着学校的一个小门,门对面就是一家小饭馆,四个人进去永远都是点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土豆丝、砂锅丸子,一人两碗米饭,一顿狼吞虎咽之后就满足的回去睡觉。
我好奇那些很有成就的牛人都是怎么在大学里面管理自己的。我刚开始装模作样的去过几次图书馆之后,就再也没有耐心在那里学习了。没有老师和家长监督的日子,就这么散漫的偷偷溜走。
在学校的BBS上,我注册了一个名字叫奔月97。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很可笑,当时老师让熟悉网络,登陆学校BBS之后,都不理解注册是什么意思,询问同学之后才知道自己去编一个假名字就可以,在好毫无头绪的时候,发现我们用的电脑是联想的奔月2000系列。我想注册个奔月还被提示重名,只好加了一个年份才注册下来。之后,我换了一个我在初中就用过的一个笔名“山雪”,这个名字跟着我用到现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