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到一阵的亲切,曾几何时,他也是在这凡人之中出生。
当初,生于凡间,家中谈不上什么富裕之家,但是靠着祖上传下的一亩三分地,一家人的生活倒也是可以自给自足,且岁晏有余粮。
楚江的母亲徐氏织布缝衣,每年都能给父子俩弄一套新衣裳,而平日里再在加外边养了一棚屋的鸡,每天卖鸡蛋的钱也可以省下来贴补家用。
至于楚江的父亲,则是每日起床,农忙之时几乎天天呆在田地里,而就算是相对清闲的时候,也时不时去田地里看看,生怕谁家的小子脑子坏了去破坏他的庄稼,也是怕山上偷偷跑下来野猪,把田地给糟蹋了。
日子这么一天一天过去,楚江也在父母的商量下,共同送去了书院读书,让楚江的父母欣慰的是,书院的夫子对楚江这孩子很是喜欢,说他“有灵性,天资聪颖,向来举一能反三”等等,赞美之词,听得楚江的父母都不好意思了。
但是在不好意思的同时,心中也有些骄傲。
本来送楚江去读书,也没指望能有什么成就,顶多未来能搏得一个“秀才”的头衔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可如今看来,自己这儿子的成就可远远不止是秀才那么简单呐!
两夫妻互相说着此事,心中逐渐变得热乎乎的,而本就三十多岁的汉子更是决定,以后一定要多做些活计,多挣些钱来,至少得让自己的儿子求学之路不会受阻不是?
抱着这样的想法,无论是在田地里铲杂草的时候,还是在村里铁匠铺帮忙打铁的时候,这汉子都时不时地会笑出声来。
可是好景不长,听说这一任的皇帝励精图治,安抚好了社稷民心之后,想要收回前任皇帝丢失的江山,于是乎大肆地征兵买马,楚江的父亲就是在那时候被征召走的。
临走前,征兵的官员给楚江的母亲留下了五两银子,说是留给被征兵家里人的福利,可当时许多人都知道,这可能就是提前给他们被征兵家属的“抚恤金”了。
手里攥着这五两银子,徐氏泪眼婆娑,望向楚江的父亲远行的队伍,久久不知归。
也亏得,楚江这孩子实在是上进,再加上前线战事连连高捷,这成了徐氏每日继续辛勤耕作下去的动力,长久以来,徐氏是又当爹又当娘,整个家里都被她扛了起来,直到两年以后,出征的队伍回来了。
楚江的父亲也回来了,听说之前还在军伍中混了个什么伍长的职位,楚江笑着夸自己的父亲“真了不起”,徐氏眼中含泪,笑着点头说“确实”。
不久,楚江的父亲再次抗起了这个家,而辛苦了两年的徐氏也终于可以放下一部分家中的担子了,可好景不长,仅仅是三年之后,国家再起战事,而且此次比上次更急,大半夜的,楚江的父亲就已经被征召走,这一次徐氏不见远行的队伍,只见点点星火般的火把灼烧着这片黑夜。
又是三年,这一次楚江的父亲没能回来,被同乡人带回来的,仅仅只有一卷羊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