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收货的季节,空气中都弥漫着果实的味道。
李恪也挺是关心的向着兵卫府生产兵营的田地走去。
由于今年也没有什么干旱水涝,庄稼长的也很是给力,一个个都硕果累累。
生产兵团的士兵也是辛苦劳作,田间连一丝杂草都看不见,果实颗颗饱满异常。
绿油油的田地间,金灿灿的稻穗,粒粒饱满,一个个被压弯了腰。
看到这,李恪忍忍不住的眉开眼笑,喜形于色。
这是一个丰收年,老百姓今年可以过一个好年了。
随手从麦穗中拔了一颗放到嘴里,李恪感觉是那么的甜。
就连风中的气息,也让李恪感觉格外的亲。
带着亲卫,到了田间,看着不少百姓也在那里乐呵呵的观看者麦田。
找了一个老者上前问道:“老人家,这还得等几天才能收获呢吧!为何如此多的人在田间呢。”
老人抬头看着一身贵气的李恪说道:“一看公子就没种过地,现在正是鸟儿来吃粮食的时候,没人看管,得少一半收成。”
李恪恍然大悟的嗷了一声,继续问道:“今年一看就是丰收之年,那你们今年高兴吗!”
老者激动的说道:“当然高兴了,蜀王来了以后,不像往年,这些粮食有九成都是我们自己的,天公作美,这下一家人俩年之内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看着激动的老农,李恪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这些全是自己的功劳啊!
又问道:“那以您老来看,今年粮食的产量如何。”
老农高兴的说:“这比往年最少的多三成。”
李恪不解的问道:“为什么能比往年多三成啊!”
老农悄声的回答道:“以往这些,都是给员外家干活,挣口饭吃,锄草、赶鸟也是应付差事,出工不卖力。今年大家伙可是都卖力了,毕竟鸟儿多吃一颗,我们就少收一颗粮食。”
听到这后,李恪心中细一盘算,照老农这么一说,赋税收上来以后,应付了朝廷的粮食,自己还能剩余不少。
这下可以放开手脚的大干一番了,改革的步序也可以提前实施了。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所以李恪把官办学堂放在了第一位。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利剑,没有军队来守护家园,再多的财富也会被敌寇洗劫一空。
尤其是益州周边,还有个吐蕃在虎视眈眈,所以李恪把扩军放在了第二位。
一天明察暗访之后,回到蜀王府的李恪,和高士廉对教育和军队的设想商讨了一番。
对所需用到的钱财估算了一下,然后叫来了刘二亮,看了一下账目上所剩余的钱财。
比对了一下,发现账目上的钱财刚刚够学堂和军队的建设。
这建立太守府的银子却是没有了,看了看高士廉,李恪咬了咬呀,对高士廉说道:“从本王的家当里划一部分银子出来,建造学堂的时候,把高太守的官府也一并建立起来吧。”
高士廉急忙说道:“王爷,下官就住您的府上就好了,待银子宽裕了,再行建造太守府也不迟。”
李恪义正言辞的说道:“虽然益州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但本王也不能亏待了高太守,毕竟这益州的建设还全要靠高太守呢。”
看着认真的李恪,高士廉颇感佩服,蜀王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担当和魄力。
高士廉说道:“那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李恪接着对高士廉说道:“那本王就把修建官府和学堂的任务交给高大人了,所需的银子你全找刘二亮去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