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三四年,九月十五,李世民命民部尚书,唐俭,带领户部大小官员,五十七余人,前往益州,学习益州新政。
命工部尚书段纶,带领工部三十四名官员,四百名工匠,前往益州,学习红砖,水泥之法。
命吏部尚书岑文本,对大唐全境的土地,进行丈量,命兵部尚书侯君集,着手各地府兵,配合吏部,完成土地的丈量。
命礼部尚书豆卢宽,对大唐各国公、郡公、县公等权贵子弟的爵位与功劳,登记入册。
李二终于下定决心,效仿李恪,对大唐,进行全面改革。
意气风发的李二,一改以往,听从众官员的意见,独断专行的颁布了以上命令,大唐这个机器,在李二的一声令下,开始忙碌的运转起来。
下朝之后,李二兴高采烈的去找长孙皇后谈心,顺便也想,把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今天的李二,仿佛又回到了年轻之时,刚刚从晋阳(今太原)起兵之时,有着大刀阔斧的雄心壮志。
在这个时候,去找长孙皇后,可见,李二心中,最信任之人,还是长孙皇后。
见到长孙皇后,李二彻底的抛去伪装,面露担忧的叹道:“观音婢啊!朕,今日做了一个决定,或为我大唐,立下万世根基,或我李唐天下,即刻土崩瓦解,朕很是困惑。”
长孙皇后回道:“陛下可还有,起兵之时的魄力,有排除万难,扫除重重障碍的决心。”
李二长叹了口气说道:“今时不同往日,想当初,朕的背后有父皇和太子,父皇作为掌舵者,给朕指引者方向,太子就是那坚实的后盾,为朕掌控着后方,才能让朕没有后顾之忧,朕才能像一把利剑,大杀四方,可今日,朕已是掌舵者,可朕手中没有那把利剑,为朕拨云见日。”
长孙皇后说道:“二哥,你手中也有好多未出鞘的利剑。宝剑锋从磨砺出,二哥何不大胆一用。”
李二看着观音婢说道:“朕也想用,但朕怕啊!朕怕重蹈覆辙。”
长孙皇后清楚,这是李世民的一个死结,今生是无法解开。
长孙皇后温婉的看着李二,说道“二哥不是怕,是二哥在意的人太多了,没有了当初的锐气。”
李二哈哈一笑道:“还是观音婢最了解朕啊!”
长孙皇后对李二笑了笑,说道:“二哥,别考虑这些伤感的事了,臣妾这里,有一事,还需二哥定夺。”
李二这下,也是好奇了,长孙皇后一般不这样对她说话,好奇道:“观音婢但说无妨。”
长孙皇后开口道:“高明,想娶一平妻,裴家之女”
李二听到裴家之女,心中一震,脸上也开始变得严肃道:“裴家之女,哪个裴家之女,姓甚名谁。”
长孙皇后也对李二的严肃感到好奇,高明不就是纳一平妻吗,至于这么大的反应,恭敬的回答道:“裴殿监之女,裴若兰。”
李二当即震怒不已,看着长孙皇后,愤怒的说道:“观音婢可知,这裴若兰乃恪儿心上之人。”
长孙皇后看着震怒的李世明,不明所以的说道:“不就是恪儿和高明,皆喜欢此女子吗,二哥为何震怒,难道恪儿喜欢的女子,高明就不能喜欢。”
李二颓废的看了长孙皇后一眼,说道:“朕只怕,高明不是真心喜欢此女子啊!如此这般,朕怎敢把李唐江山,交付于他手。”
长孙皇后,震惊的看着李二没有说话,良久,才说道:“那此事就此作罢,然臣妾已与裴殿监商量过此事,其也已答应了下来,这可如何是好。”
李二当即愤怒的站起身来,向外走去,并说道:“此事,朕绝不同意。”
此时的李二,不单单是因为,李承乾没有容人之心而生气,更多的是为大唐的平稳担心。
李恪那个逆子,为了一个青楼女子,便兵出益州,斩杀荆州王全家和驸马薛万彻。
高明若是迎娶了裴若兰,不知道,这个逆子会干出什么混账事来。
李二想到,其来长安之时,益州数十万将士,对其的忠心,尤其是,益州军中,还有天雷一般的神物。
此时,就连李二,也是只能多加堤防,不敢惹怒于他。
万一逼反李恪,他李二也是难以掌控住大局。
李二也不是没有想过,斩杀李恪。
一是,虎毒还不食子,李二不忍心对其下手。
二是,斩杀了了李恪,恐怕益州大军,立马就会,揭竿而起,为李恪报仇雪恨,杀向京城而来,以益州大军的战力,再加上天雷一般的攻城利器,马上就会兵临长安城下。
就连让程咬金去益州,担任益州太守,也是李二再三思量,才决定的。
高明此举,无异于触碰恪儿的逆鳞,挑战恪儿的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