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元年(1572年)八月,谭纶升任兵部尚书,顺天巡抚刘应节接任蓟辽总督。刘应节虽与戚继光并无私交,但在张居正从中协调下,二人配合也算默契。
对于谭纶的离开,戚继光心中虽然不舍,但也为好友开心,并专门设宴为谭纶庆贺。席间,他再次提出想要北征的想法,请谭纶到兵部后帮他促成。谭纶内心是非常支持北征计划的,因为他最了解现在蓟镇边军的实力,也坚信戚继光会马到功成,于是当场答应帮他斡旋,这让戚继光倍感振奋,当晚喝得酩酊大醉。
谭纶赴京城时,戚继光一直送出城外十里,不舍分离。谭纶笑道:“元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留步吧,再送就要送到京城了。”二人这才依依惜别,后来戚继光在此处专门修建了一座离别亭,以纪念二人的深厚友情。
谭纶到兵部后果然为戚继光的北征计划多方斡旋,但得到的支持寥寥,关键是新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担心戚继光出征兵败,京师将陷入险境,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于是谭纶写信告诉戚继光,只有让朝廷看到蓟镇边军强大的战斗力,消除心中的疑虑,此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戚继光收到谭纶的书信后,一时愁眉不展。要让朝廷了解自己的军队强大,没有比打一个大胜仗更好的办法了。可如今鞑靼各部不敢南犯蓟州,他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为此事戚继光夙夜兴叹,辗转难眠。
这时他接到兵部公文,新任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奉命巡视蓟、辽军务。虽然戚、汪二人在福建共事多年,关系融洽,但张居正还是担心戚继光因北征之事心有不平,而慢待兵部官员,于是给戚继光去信,叮嘱其一定要谦虚谨慎,从优从厚接待汪道昆。
戚继光收到张居正来信后,高度重视,他冥思苦想如何接待这位昔日好友,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准备借这次机会进行一次大阅兵,同时进行大规模实战演习,以此来迎接汪道昆,既可以表现出接待之隆重,又可以借此向朝廷展示蓟镇边军的强悍,解决困扰自己多日的难题。
他马上给张居正回信,汇报自己接待汪道昆的计划,获得了张居正的首肯。既然首辅同意,兵部尚书谭纶自然乐见其成,马上批准了戚继光的演习计划。
戚继光得到兵部批复后,开始认真准备此次演习。虽然他麾下有十六万大军,但还从未全部集中起来指挥过。他在少年时期就有率十万大军征战的梦想,如今终于有机会实现,兴奋之情难以抑制。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十月二十一日,汪道昆来到蓟镇,总督刘应节、顺天巡抚杨兆等大小官员陪同。威继光率蓟镇众将领早早在蓟州城门外列队迎候,远远看到汪道昆后,立即指挥众将士行礼致意,汪道昆见戚继光如此礼遇,心中感动。
众人见面相互行礼寒暄后,汪道昆对戚继光道:“戚帅,一别数年,我心中甚是想念啊!”戚继光笑道:“汪司马(明朝尊称兵部侍郎为“司马”)当年送别之情,我未敢忘怀,当日一别还以为再见不知何年,想不到如今在蓟州相逢,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二人久别重逢,心中有千言万语,但公事要紧,只能容后再谈。
戚继光邀请诸位大人入城。在总兵官邸,戚继光向汪道昆汇报了蓟镇防务情况,又简单介绍了明天即将举行的大阅兵和实战演练计划。
汪道昆听完戚继光的介绍,激动的说道:“戚帅辛苦,集中十几万大军一起进行演习,实为千古少有的壮举,我适逢其会,实在荣幸之至。”戚继光借机向他请示道:“末将不希望此次检阅只是虚张声势,耍花架子,而是要像临阵对敌一般,事事依照实战。所以敢请汪司马同各位大人准允免去一切参谒之礼!”汪道昆点头道:“戚帅所言甚当,凡军中之事请戚帅作主不必请示。”
戚继光又向大家说明为防止鞑靼乘虚而入,决定在长城沿线安排六万边兵驻守。众官员纷纷称赞戚继光部署周密。汪道昆问道:“不知阅兵的地点选在何处?”戚继光答道:“汤泉西北地形开阔平坦,与塞外地形相似,可供十万大军纵横捭阖。”众人听闻纷纷称善。
汤泉位于遵化县城西北,东起堡子店,西至马兰峪,南达水门口,北至长城边墙,形成长宽各三四十里的开阔地带,足以能容十数万大军演练。而且地处蓟镇中心,距蓟州城不远,便于指挥运作,加之人烟稀少,非常适宜大阅兵及演习,是戚继光精心挑选的场所。
为方便汪道昆等人观战,戚继光特意在堡子店建了一座高三丈、长宽各五丈的阅兵台,又称观阵台。又在西面,建了一座辕门拱立的大营,十万大军驻扎于此,连营数里,蔚为壮观。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十月二十二日,大阅兵正式开始。辰时,十万大军已经列阵完毕。汪道昆和蓟辽总督刘应节等官员在戚继光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登上阅兵台,放眼远望,方圆数十里内,车兵、步兵、骑兵阵马风樯,盔明甲亮,旌旗蔽日,浩浩荡荡。众人不由交口称赞蓟镇边兵军容严整。
首先进行的是阅兵式。只见戚继光开始挥动红色令旗,这是大军变换阵型的信号。随着他挥动令旗的不同动作,大军如游龙一般,变幻着各种阵型,忽而雁行阵如大雁纷飞,忽而鹤翼阵如白鹤亮翅,忽而锋矢阵如狂飙突进,忽而鱼鳞阵如鳞次栉比,阵型变换迅速,忙而不乱。汪道昆频频点头称赞:“蓟镇边军果然训练有素,戚帅治军有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