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人们除了使用柳条儿编织柳条筐之外,也还是用柳条儿编织柳条囤子。柳条囤子也是那个时期小村常见到的物品,用来承装一些东西,比如家里面的物品,比如秋天收回来的玉米,比如打下来的玉米粒儿也是可以的,不过谷子粒儿、糜子粒儿就不可以了。话虽如此说,也还是可以用黄泥把柳条囤子里外抹一遍,干了之后就可以盛装谷子、糜子了;这样的柳条囤子也还可以有一个盖子,扣在上面。
柳条编织的柳条囤子与编织柳条筐大体上是一样的,不过柳条囤子是没有梁的,也比柳条筐高得多得多,比如可以和我们的身高差不多,一米半左右是有的。柳条囤子从外形上来说更像我们小村常见得到大肚子大缸;柳条囤子有一个大肚子,肚子往上的部分就往里面收回来,到了最上面,收到了与柳条囤子的底儿差不多粗细或者略微大一些,也就到了最高高度了;当然也可以没有大肚子,也是可以的。
柳条囤子除了盛装物品以外,也还见到过可以用来圈(jn1)鸡鸭鹅,它们的幼雏,不过多数情况下冬天就不在柳条囤子里面圈了,改在鸡鸭鹅架里面圈,说是圈,白天也还是松开的。仅仅是在晚上才把它们放在里面,把它们拢在一处,亮天之后大人们起来之后就把它们放出去了。
3.1.2.2.1鸡鸭鹅架
鸡鸭鹅架是小村人的说法,标准的说法就是鸡舍这样的词汇,总之就是圈鸡鸭鹅的房子,养鸡鸭鹅的房子,下面我们只说鸡架,也就包括了鸭架与鹅架。
我们还沿用小村人们的说法就叫做鸡架吧,记得这里面说的是鸡舍就是了。鸡架也是用土坯搭建的,高度上可以有仓房那么高,也可以只有一米多高的样子,这两种高度的鸡架结构不同的。我们一样儿一样儿来说。
我们先说说比较高的鸡架的结构。这样的鸡架小村那时候有仓房那么高,多数都是搭在正房前面西厢房的位置上的,当然是不能够挡到正房,好在小村那时候地方就很宽敞,这样的问题也就比较好解决;小村那时候地方小一些的,也还可以就搭在仓房的前面,对于仓房来说是有一些遮挡的;也或者就一直沿着仓房的西墙下来,一样的高度,一直延续下去,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西面,一直到前面小园子障子边儿上。
垒鸡架的土坯就顺长放置,不像我们垒房子那样横着放置,换句话说,鸡架的土墙厚度只有小村住房的一半;这里面的垒这个字小村人们理解就是搭建的意思,或者说就是小村人们说的盖的意思,比如小村人们就说盖房子,但说牛圈猪圈的时候通常就说垒而不说盖,也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搭猪圈、搭鸡架,也是我们这里说的这个话题。这个是小村的风俗吧,至于说是不是有特别的指代,我是没有查阅过相关的资料的,我说的是那些年小村人们约定俗成的说法。
鸡架一般的都是西墙是正墙,是全高度的;正墙两边还会有转过来的短墙,这个墙就不很长了,之所以两边有两段转过来的短墙,是为了在那里面搭上小鸡下蛋的鸡窝;另外的矮一些的鸡架就只有一米左右的高度了,没有了我们这里面说的上面的不分了。
鸡架下面的窝也就一米高,里面横着放置几条木杆子,这几条杆子离地面有一些高度,小鸡可以蹲在上面,就不用站在地面上。相对于鸡架来说鸭鹅的架就没有横木干儿了,鸭鹅是趴在地上的。矮的鸡架差不多也就只有我们这里说的这个样子,也就是我们说的鸡架下面的窝。鸡鸭鹅晚上圈在架里面会有粪便产生,累积起来就比较脏也比较多,也会湿一些。鸡架里面的粪便是要清理出来的,小村人们叫做掏鸡架、掏鸡粪;之后还要把里面重新垫一些土,常见的是用灶坑里面的灰来垫。到了冬天,就不好掏了,往往要把上盖儿打开,用洋镐刨下来里面冻结在一起的粪便,才能够清理出去;小村人就说这个叫做刨鸡架、刨鸡粪。
生蛋是鸡鸭鹅的专利,小村只有它们有这个资格,都是生蛋,鸡鸭鹅并不完全一样。小村也有一些人养鸽子,后来小村还出现了鹌鹑,它们也分享了鸡鸭鹅的生蛋专利,也还有野外的各种小鸟,还有老家贼,也叫做家雀,就是我们说的麻雀,小村人叫它老家贼,含有厌恶的情感,偏偏这麻雀也就不争气,偏偏爱在小村人们的房子上面打洞居住。
我们先说它们一样(相同)的地方,这个一样的地方就是它们都可以在有柴草的地方自己临时刨出一个小窝儿来,把蛋生在里面,尤其是小鸡生蛋的地方都是有柴草的;在这一点上,鸭鹅可以仅仅在光地儿上面就能把蛋生下来,更有一种情况是,鸭子在水沟边上甚至于水沟里面也是可以生下蛋来的,这个可能是最原始的水中生产吧,估计比我们现在(2022年)的孕妇在水里面生产要早一些吧,也可能是几十年或者更多吧;小鸡没法子比,小鸡就不会水,小时候出去玩,也去附近的小水沟子,往往在那里可以捡到鸭蛋,这个还真的有,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深度睡眠的时候还会梦到那时候的情景。
不一样的地方是鸭鹅早上起来被放出来的时候有可能就已经把蛋生在黑天呆着的窝儿里面了,小鸡一般就不会这样。在有鸡窝的地方,小鸡一定会把鸡蛋生在鸡窝里面,这与鸭子和大鹅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生活习惯也就有了小村人们的一个跟随的习惯,每一天把鸭子或者大鹅放出来之后,还会用常见到的锄头伸进窝里面去,把里面的鸭蛋或者鹅蛋掏出来,这个也是真的有的,都说人类能够左右动物的生活习惯,现在我们这么看来,这有的时候啊,动物也能够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习惯,这个好像也能够成立。在有些时候,人们也就用锄头把里面的鸡鸭鹅的粪便掏出来,到了冬季,往往还要借助于洋镐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这样的习惯也就注定了人们在搭建鸡架的时候需要给小鸡搭建鸡窝或者存放草鸡窝的地方。鸡架正墙两端有段墙折回来,就是为了给小鸡搭建鸡窝,也可以把谷草拧的鸡窝挂在那里面,当然谷草鸡窝也还是可以挂在别的地方的,比如就挂在房子前墙上面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小村人管前墙窗户旁边梁柁下面的墙叫垛子,比如西南垛子、东南垛子、中间垛子;那时候后墙没有窗户的居多,没有垛子这一个说法;后来小村后墙上面也有了窗户,再后来还有了与我们今天(2022年)大楼上面那样大小的窗户了。
土坯搭建的鸡窝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多半块坯的高度就足够小鸡正常进出了;小鸡进出鸡窝的时候也还是可以秀一下身材的,也还是有的,比如你仔细看看,也还能够看到小鸡进出鸡窝的时候,也还是有曲线美的;鸡窝搭建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可以搭建两层或者多于两层都是有的,在这个居住环境进化方面,小鸡比小村人们走得更早一些,提前就住上了楼房,小村人们就晚很多了;直到现在(2022年)小村人们还是习惯于住平房,不习惯于住楼房,在这点上,小鸡的适应性就很强了。鸡窝里面铺上小村常见到的小麦秸,小鸡趴在里面生蛋就很舒服,最低的是不会被冰到了,却也是真的。
小鸡生蛋不一定要找一个空的鸡窝,相反已经有了鸡蛋的鸡窝,也会受到小鸡的青睐,有时候就能够从一个鸡窝里面捡出来几个鸡蛋。小时候就经常嚷着:妈妈快来看啊,芦花鸡今天一下子下了三个蛋!我要给芦花鸡喂点苞米粒儿!小时候还真的被芦花鸡给骗了,天真地认为芦花鸡比别的小鸡都好,下的蛋比别的小鸡都多,也就更愿意喂它,拿更多的苞米粒儿给它吃。
这是一种鸡窝儿,小村还有一种鸡窝儿是用谷草拧起来的,这个谷草拧的鸡窝在当时也是很常见到的。这样的鸡窝儿有点儿像倭瓜的样子,两边有两个小口,可以供小鸡出入,中间就大一些,有一个肚儿,是小鸡生蛋的地方;也还有的鸡窝就像葫芦一样的,中间细一些,两边儿比较大,小村人就说是掐腰葫芦形状的,掐腰葫芦能同时住进去两只****窝里面通常就不再另外铺设一些柴草了,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很适合小鸡生蛋了。对于掐腰葫芦,小村人更爱说的是压压葫芦,不过这究竟是不是这两个字,我没有考证过,暂时就借来用用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