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介绍里描述自己是一个差点被互联网毁掉的青年,有点推卸责任的嫌疑。大体来看,互联网是一个中性的平台。
诚然,网络上有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巨头,但与前互联网时代社会精英与社会底层人群间巨大的信息差距相比,移动互联网普及后的时代里,由于免费的资源不计其数,人们之间的信息鸿沟在缩小。
以往在图书馆才能找到的书籍,甚至一般图书馆接触不到的外文文献,如今就在指尖。如果我想,我可以免费阅读世界上所有的作品,不论是成名已久的名家著作还是最新发布的网络小说。
但回想我从中学起高频率接触互联网的经历,我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娱乐性质的内容上,看视频,看小说,猎奇性地阅读不靠谱的推动。当然,我也用它查资料,查文献,用它学习。只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之前看BBC的一个纪录片,里面讲现在的应用围绕如何让用户更上瘾为中心设计,比如去掉了翻页,迎来了瀑布流布局;增加了点赞和评论,拓展软件的社交功能,利用用户的社交需求;利用大量的标签和大数据,推荐更让你上瘾的内容等。
我记得网易云最开始推出视频功能时,自己曾经花一个下午刷各种v。但就像我前些章写过的,改变自己要向内求索,所以也不能全怪罪于他人,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找毛病。
Mills在谈论自由的时候说了下面一段话,我全文摘抄下来,方便大家自己翻译,理解。“Freedis,firstfll,thhetthhes,trgeverthendthenthepprtnityhse.Thtishyfreednntexistithtnrlefhnresninhnffirs.WrightMills1959”
我自己的翻译如下:“自由,首先是构造可用选择的机会,是可以就这些选择进行辩论的机会。然后,自由是拥有做出选择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脱离了逻辑推理在人类事务中占据更多的空间的前提,自由无法存在的原因。”
结合我自己的情况,我有不同的选择,同样一下午,我可以,可以散步,也可以刷视频。我也能明白不同选择的利弊,比如我知道看一下午视频不好,把同样的时间用在散步,写作,上面更好。在此基础上,我也能自由选择,没人逼我非得或者怎样。回头看来,从小到大父母没有逼我做过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