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八点起,吃完早饭看天气很好,散步去附近的山上晒太阳和看海,花了一个小时。读文献两小时,做饭吃饭睡午觉一个半小时,看文献三小时,做饭吃饭学荷语20分钟,看语法20分钟,看文献20分钟。
今天的两个计划没有执行。一,我计划上午看完文献下午动笔写几个小时,但是写的过程中查到了相关的资料,自己没看过,所以看资料三小时。二,晚上学完荷语计划把最后一个文献读完,看了十几分钟发现眼睛很酸涩,所以直接洗洗准备收工。翻了几页语法书,发现有些细节隔了一年已经生疏了。
更大更小的哲学,是早有体会,下午看文献又突然感觉到的。前几天看的文献都聚焦在一个话题上,文献综述里谈论的历史和政策只是全部历史的一个方面。很多时候,那些文献对大背景的简单概括,并不能让对背景不熟悉的人明白某些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关联,或者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下午整理之前读的文献时,详细读了我准备探讨的一个历史方面的大背景,很多之前读文献的细节再想起来有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有些连不上的线,也串起来了。
看问题自然而然既能宏观又能微观是一项我很想拥有的能力。但其实我也明白,这种能力的得来不是天生的,而是早期的可以训练,以及日积月累的重复。
看问题宏观要求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比较深的把握。尤其在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史,对于构建自己的历史框架有很多好处。中午打开书桌的抽屉看到了很久没打开的Kindle,在推荐许倬云写的美国历史书,想起了我几年前购买的万古江河。我没有点开Kindle看那本书的简介,不知道是许老以前写的还是新作。
看问题微观其实在我看来有两个简单的运用。一是细节想的很清楚。自己对一切事情有了大的框架,但细节还是需要再雕琢,如果马虎一点,细节上要么有遗漏,要么有错误。二,因为细节很清楚,所以着手就容易一些。这也是我下午最终没有动笔的一个原因。我只是有了文献综述的大框架,但是这个框架和我之前写的提案有比较大的出入,而我还没有把细节理清楚,所以下手的时候有些发怵,才会逃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