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阶级立场当宛城战斗阵斩黄巾渠帅的军报,送到洛阳的时候,刘协正在写一本数学启蒙书。
刘协常常被古代的记事方式所迷惑。不管是《史记》也好,还是《汉书》也罢,当然还有后世的其他史书,大多对于具体数据和案例,兴趣缺缺。后世有人专门质疑过这个问题,曾有人夸张的称,中国古代并没有严禁的数学管理理念。一场战役,参与人数的类别、阵型、武器制式、装备、粮草位置、主要将佐的履历等等,大多都是一概而过,能省就省。
这个情况,当然没有所批评的那么偏激,其实中国古代的数学,仍是领先世界很多年的。但是,由于自汉代以来,主要为官者以儒学为宗,写史的人,群体性轻视数字化管理,且存在为尊者讳的意图,许多史料被修改的面目全非。
比如这个宛城之战,书奏中只字未提黄巾主力的装备情况,未提官军伤亡具体数字,仅用一个“军阵战死者十之二三”来说明。敌方将领情况,仅仅知道是叫赵弘,不知道他是何出身,也不知道师从何人,更不知道赵弘死后,由谁继承位置。通篇书奏,仅讲述如何壮志成城、誓破贼兵就堆彻出一大堆语言,再到后来,光剩下为孙坚请功的赞美之词了。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母亲。
任何一个现代人,哪怕仅仅是初中毕业的,也对后世共和国的应试教育机制,深有体会。那就是,要想考得好,数理化必须成绩好。仅仅文科好,数理化能把成绩拉下去一大截。数学好不好,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的问题。这是后世政府强行推行数理化教育的结果。
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理工类的人才,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数字管理,对于工业化进展的重要性。
而汉代官员,一旦讲起事情来,总会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把一些毫无联系的事情,生拉硬扯,搬到一起来讲。这不仅增加了文章理解的生硬程度,也为科学管理社会,带入了歧途。
在军事问题上,刘协需要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猜测战斗主官面对到了什么情况。
皇帝刘宏根据战报,马上猜到对方军队内部可能会出现内讧现象,所以提笔提醒前线的朱儁,注意这个问题。他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来分析的。
皇子协则认为,已经剿了这么久,是时候“抚”了。他认为剿抚并用,才是解决之道。
皇子辩,也会按照何皇后的指示,来崇德殿偶尔看望一下父皇,也偶尔评点一些臣子们的书奏。不过,他似乎不觉得,这些臣子的意见,有什么问题。仅仅觉得,书奏中的故事,讲的抑扬顿挫,倒是很有意思。
皇帝每次见到他,就忍不住拿着皇子协来对比。
一样都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
皇甫嵩已经和黄巾主力交战多次,互有胜负,但是总体胜算较大。因为对方是困守城市,所以,相信照这样的模式拼杀下去,官军的胜利,仅仅是早晚的事情。
这天,北方又传来了贼首张角病死的消息。据皇甫嵩汇报,这个消息,起初被黄巾的俘虏刻意隐瞒,经过几番讯问,施了多种刑具,才终于得知,张角很有可能已经病死。
为了判断这个消息的真伪,他曾经连续派出几名精干斥候,深夜用绳索潜入广宗城,进行秘密探访,结果都没有回来。城内防备非常森严。
对此,皇帝批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刘协虽然对黄巾起义者充满同情,却对这个所谓的首领张角,没有丝毫好感。主要是因为这个人虽然名义上是全国黄巾军的领袖,却在起义爆发后,毫无领导者的觉悟,毫无计划和条理,也不懂生产,仅以劫掠为生,給广大人们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灾荒和死亡。他起义固然是许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但是他完全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模式,而是推倒旧社会,再照样建立一个旧社会。无非是把姓刘的皇帝赶走,换上了姓张的皇帝而已。
同时几个地方的起义军,各不统属,各自为政。各军首领的战略眼光也极为有限,大多数都只是在占地死守或四处抢劫,当友军有难时,各军都不相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