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头KV-1,流动厕所KV-2,这俩都算得上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奇葩坦克代表,但并不能因为它们的造型而轻视这两款重型坦克。
比如KV-1,虽然它有着一个看起来像铁马桶的炮塔,但它具有开创性的底盘却是成为了此后各型苏联重型坦克的模板,修修改改的一直沿用到了战后。而更为鼎鼎大名的德国虎式却并没有能够开创出一个类似的标准悬挂系统,以至于后续的重型坦克比如虎王,狮式,鼠式的悬挂各搞一套,大大增加了战车的研发和制造成本。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换个底盘就增加成本了,有什么依据?
依据很简单,光是看二战时期,苏德两国坦克总产量之间的对比就能非常清楚,理论上军事工业产能压苏联一头的德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却无时不刻得面对苏联炮灰坦克海的压力,这和两国装甲力量的设计理念其实不无关联。
与苏联换个炮塔换门炮就能产生T-34-57,T-34-76,T-34-85,T-34-100等一大堆型号,在底盘的基础上加装甲加更强大火力和动力就能生产出KV-1,KV-85,KV-220,KV-2,KV-1S,KV-5等一大堆适应战场需求型号的能力相比,德国就吃了大亏。苏联只需要改动一下生产线,新型坦克就能不停地下线生产,而德国没出现一个新坦克品种,就得花费大量资源去建设新的生产线,培训工人,投入生产……。
等德国的战车形成战斗力,苏联的一大票老式坦克生产线不出三个月,就会迅速的转产生产出足够的炮灰来消灭他们。可怜的虎式才造出几百辆,刚来得及逞凶一时,就不得不面对“我要打十个”的窘境,而虎王更是因为国内资源日益匮乏导致性能下降,某种意义上连质量上的碾压都没能形成。
有人说德国是看不起这些低端武器,德国人的士兵性命更宝贵,元首不会拿他们当炮灰用,底盘要用就用高精尖的新产品——那又如何解释德国那一堆型号复杂的魔改四号和用三号,四号坦克底盘改的自行反坦克火炮?
就连德国人战争初期颇为不屑的倾斜装甲,也最终出现在了虎王,鼠式和E-100的图纸上。
再说KV-2,这辆坦克被众多口径迷称为神教的坦克,最有名的就是它装备的152坦克炮。人称相逢一炮泯恩仇,见谁轰谁,尽显高手过招一炮定胜负的风范。而实际上在它诞生的时期,面对德军一大票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其75厚的正面装甲也足够笑看群雄了。
作为一款魔改的KV-1,KV-2为了发扬火力,可算是把长得丑这个特色也发扬到了极致。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的榴弹炮。KTZ设计局最优秀的设计师被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的d1909/1930型榴弹炮,最终更现代的152M-10Mdel1938/1940型榴弹炮取代了它。
但为了安装这门152炮,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本的KV-1炮塔显然塞不下这么大一根管子。换成是德国设计师,他们会十分严谨的围绕这门主炮设计新的炮塔,新的悬挂系统,新的动力装置,新的装填系统……,等弄完恐怕一款连KV-1它设计师都认不出来的新型坦克就诞生了。但对于苏联设计师而言,因为前文曾经叙述过的原因,他们一向秉承一个理念——“能用就行”。
于是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但只要长了眼睛的人就看得出,这个所谓的新炮塔,貌似就是把KV-1的炮塔硬生生的拔高了一大截,从“马桶”变成了“路边厕所”。
“你懂个篮子,虽然外表看起来不过如此,但内在却是有着巨大改进的好不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