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处俊向赵匡胤说出那个出海航行的伟大构想后,他便在私底下为这次注定载入史册的航行做起了充足的准备,虽说他前世对造船也是一窍不通,可架不住他脑子里有一个类似图书馆的金手指啊!所以图纸设计这件事情对他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
不过即便是有了详细的图纸,造船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首先选材等方面就得格外在意,拼接打造的过程更是不能马虎,毕竟出趟海不容易,高处俊可不想那帮人半路上就喂了鲨鱼。
当然,航海之行的重中之重还是指南针的应用,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就指着这玩意儿辨别方向呢,要不然绕上几十年你也别想找到地儿。
好在此时国内对于磁力现象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要说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确实是令人佩服,比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记载了水浮针和磁针偏角的现象,而西方人直到四百多年后由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通过实践发现了这一真理,你就说这中间差了多少吧?
所以在“司南”等器物已经可以应用到实际的情况下,高处俊只是对其稍加改进,制成了独立仪器罗盘,便解决了这一近现代航海的重大难题。
实际在中国历史上,独立仪器罗盘的出现也是南宋年间的事儿了,所以高处俊也只是将进程向前提了二、三百年而已,不是很多哈!
有了指南针和航海图纸,高处俊的大计算是完成万里长征第一步了,而与此期间,赵匡胤则在利用高处俊提供的练兵方法和《武经七书》来对自己的禁军进行大规模的整顿训练,以增强其实际战力。
在后人的印象中,宋朝的军队战力一直是比较差的,这其中有制度使然,但现实情况造成的体力差距也绝对不能被忽视。
想那些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与天斗,与地斗,整天如果不忙着骑马打猎,他们连基本的吃食都无法保证,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身体又怎能不愈发强健呢?
而反观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子女,他们其中大部分人平日里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种地,接触最多的器具便是锄头,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生存威胁,所以他们也不会有什么锻炼身体的概念。
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身体素质的差距,这一点会很明显地体现在军队的战斗力上,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因此中原人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倒也是一件能够理解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当大辽国祚二百年,上层贵族由于奢靡的生活而沉溺酒色、日趋腐化之时,他们就会被新崛起的金国人给打败,因为金国人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艰难。
不过金国人在成为最强大的军事政权之后,也没能逃脱被蒙古人灭掉的厄运,因为蒙古人在历史的轮回宿命中站到了金国人的位置上,所以那些单单依靠恶劣的生存环境培养出来的军队战力是不长久的,它们必须辅以健全的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等因素作为配套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