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河山入眼,美昧佳肴在前,汝不思如何好好享用,反倒在此如一般妇孺一样的垂泪哭啼,这是何道理?”那樵夫打扮的男子看到姬宸眼中含泪遂有些疑惑的问道。不过在这话音中却掺杂着几分责怪的意思。
姬宸自然不能告诉他真正的原因,要不还怕吓坏了他。其实他刚才说话的时候就打定主意,不把穿越这件事告诉别人,哪怕是自己未来在此地的妻妾子女。一来这是自己最大的底牌,二来别人也不会相信,弄不好还以为自己在胡编乱造地哄骗与人,使之与自己离心离德。最后不仅误导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姬宸正在为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家这支世系相传是黄帝轩辕的后裔,今又是东汉的光和四年汉灵帝在位的时段,再过几年就会有张角掀起的“黄巾起义”,后世还会发生悲惨的“五胡乱华”事件。于是径直走到那男子面前盘身而坐以手抚额,装作悲天悯人的样子开口道:“今乃光和四年,天子卖官鬻爵从光和元年开始,到此亦算得三载有余。宫廷之内,十常侍谄媚天子久矣;朝野之中外戚世家党争不断,朝政更是腐朽黑暗;各地贪官污吏遍布,官员只知收刮钱财,谋取高位,将衣食父母的百姓看成待宰的羔羊,吏治腐败之极;民间不论何人,只要有钱皆可官服加身,爵位临门,使得大富之户欺压小富之人,小富之人盘剥平民百姓;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受尽欺压,有的被欺压已久,早已变得麻木,有的不堪受辱,遂命赴黄泉,还有的经此劫难心性大变,被仇恨所驱使沦为强盗土匪,造下无边杀孽,使得各地盗贼四起,匪患猖獗,更是弄得百姓人心惶惶。想吾姬宸乃堂堂轩辕黄帝之后裔,自幼学武习文,立下大志要效仿祖先,兴盛华夏,造福百姓,可惜却生不逢时。时下乱象四起,民不聊生,大汉已积重难返。以吾一人之力未免太过微薄,本想四处寻访志同道合之士,共同成就万世不朽之伟业。到那时,上对得起吾姬家的列祖列宗,下不负吾姬宸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嗟呼,就算到了最后功亏一篑,吾也算在这世上干了一番事业,不枉这大好男儿之躯,到时青史留名,吾亦能含笑九泉。却不料志同道合之士未能寻到,反倒在此奇山之中迷失了路途,连续几月寻找不到出路,心思郁结,体力不支,故而昏睡在此。醒来之后,吾亦不知过去了几时。骤闻方才汝相告之言,又回忆吾之一路见闻,恐不久之后战事将生。战乱若起,一时必定难平,到时定然哀鸿遍野,死伤无数。吾汉族之民千百年繁衍至今,其人数本就不多,又兼朝廷皇族赋税徭役之重,世家豪门剥削压迫之狠,更是让其损丁减户、灭家破门。倘若再加战乱之祸,汉民必然百不存一。到那时,中原人力衰弱,假如四方蛮夷趁此时机联合入侵,如北方的鲜卑、匈奴、乌丸、突厥;东北的新罗、高句丽、百济;南方的山越;西南的南蛮;西部的羌、氐。面对此等联盟,吾汉民岂有抵抗之力,中原之地还不是尽数落入异族之手,那时的后人又将处于何等水深火热的地步。想到此处,不由吾悲从中来,可偏偏吾目前又只能做一旁观者,真是愧疚不已。故而做此小儿女状,倒是让汝看了笑话,真是吾之过矣。”姬宸把自己知晓的像是古人能说的一些词句拼凑起来组成了这一番长篇大论,不过说完就有些后悔。想到那人不过是一个樵夫,他能听懂我说的是什么吗?别把我当成一个神经病了。
那男子听完姬宸这一席话后,不禁眼睛一亮。站起身来,把嘴中正咀嚼的鱼肉囫囵咽下,将手中拿着的叉着烤鱼的木棍放到了篝火架上。两手象征性地整了整头发和衣裳,郑重地向姬宸鞠了一躬,又站直身来严肃地说道:“尊驾原来是轩辕黄帝后裔,家世尊贵之极。不过吾方才一拜并非是拜汝的家族,而是敬汝忧国忧民的精神。”
说完又是一拜,再次站直身体有些愧疚的说道:“吾不知尊驾乃是为国家、民族、百姓的危亡而落泪,还以为汝与平常妇孺一般矫情,无端坏了吾欣赏美景,品尝佳肴的大好心情,故而有些责怪于汝。刚才这一拜与汝赔罪了。”
话音刚落竟然又来了一拜,第三次站直身体尊敬的说道:“尊驾之学识志向令吾十分佩服,眼光之长远更是吾所远远不及也。故此三拜尊驾尔。”
姬宸方才还想着一个樵夫能不能听明白他说的话,现在就被人家直接拜了三拜,还真有点发蒙。
不过他可是后世最强的全能特种兵王,只是刹那间脑子就清明了过来。他明白自己是有点低估了眼前这个一身樵夫打扮的男子,看起来这人应该还算是一个饱学之士。不过他有点不明白,明明是一位饱学之士,却不在书院或者青楼,而是来到了这深山之中。如果光是来到这深山之中也就罢了,好像古代的书生们也挺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的。不过他一来没带朋友,二来也没有背书,三来还是一身樵夫的打扮。这就把姬宸搞得是一头雾水。
不过可以确定一点,姬宸此刻对那樵夫打扮的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姬宸同样站起身来,将眼中戴着的的隐形眼镜摘下,很小心地放入包中。值得一说的是,这对隐形眼镜带有红外线夜视功能。在轻轻的揉了揉双眼后,就开始仔细的打量起面前的男子。
起初也没发现什么不对劲,不过当他看到那男子腰间佩戴的玉后就有了点头绪。
姬宸因为他祖母的教导,对玉有些了解。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节,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佩戴的,很是受权贵和君子的喜爱推崇。这一点,古人都有记载。
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讪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