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作为一次正式的会谈,我希望在场不光要有双方要员,更应该有秉持公正的记者,起码要让世人知道这里发生的事,您也不希望对英国女王陛下有所欺瞒吧?”
高欢犀利的外交手段让额尔金惊讶且愤怒。
他话音刚落,那些被带来归还,还没离开的俘虏中便有人举起了手。
“我是《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申请全程对此次会谈进行记录。”
原来的历史上,鲍尔比惨死在牢房中,如今他却得到高欢的照顾,活得好好的。
“原来您是一位记者先生,那真是太棒了,我为我之前的疏忽感到抱歉,还请您不要介意,公正公开的进行报道。”
“我会的,您是一名真正的绅士。”鲍尔比说完看向额尔金,用目光征询他的意见。
如果此刻下令驱逐记者,那无疑就坐实了高欢关于额尔金准备欺骗女王的言论。
他只能被动的接受鲍尔比的自告奋勇。
英法联军的推进暂时停止下来,法方也派来了官员参与这场临时会面,但总体还是以额尔金为主。
双方落座,高欢这边看起来势单力薄,只有三人,其中阿青被所有人忽视,他们都知道女人在中国缺少政治地位,而那位大臣文丰则十分符合他们印象中清朝官员的形象,谨慎小心,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拘谨,不敢轻易开口。
但就是高欢一个人,十三岁的孩子,便在谈判桌上彻底难倒了英法两国众多权贵。
与此前任何一个谈判对手都不同,他似乎无比熟悉西方世界,对于英国女皇,法国国王都十分了解,甚至关于拟定的条约本身,其贸易掠夺的实质也是洞若观火。
“总体来说,我方并不反对进一步的公开交流,但各项贸易必须在有序的规则条件下进行,不能因为单方面肆意进行修改,那样对于你我双方,上至女皇,下到普通商人,都是严重的利益损害。
因此贵方此次要求进一步修改已经签订的条约,我觉得十分有必要进行斟酌,以防止后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后世对于这场战争早已研究透了,其本质在历史教科书就有详细而精辟的分析,高欢拿来暂时忽悠额尔金这个当局者一点难度都没有。
战争,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外交的延续,一种相对激进的手段。
战斗也从来不是只有互相开枪这一种途径,高欢此时便在战斗。
他甚至觉得,有可能的话,回归本质,在外交上对敌人战斗,是对于此刻积弱的中华文明更有利的选择。
对于不平等条约,他感到十分无奈,但也仅止于此。
金银失去了可以再赚,贸易逆差也有可能刺激国民不要再浑浑噩噩,未来奋斗总有逆转的机会。
而且无论如何,此战已经败了,八里桥一战如此凄惨,皇帝吓破胆逃跑的行为更是把最后一块遮羞布都丢掉了。
整个上层执政者势必同意敌人提出的一切要求,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他此刻能在最坏结局出现前达成协议,哪怕那协议并不完全公平,也依旧是伟大的胜利。
一边倒的论述持续了很久,高欢来自未来的高端视野令人折服,中途英法方面不得不请求几次暂停,紧急商议对策。
记者鲍尔比忠实的在一边记录下了整个过程,在后来的《泰晤士报》中描绘了一位远东的神童。
“他年仅十三岁,是东方皇帝面前第一大臣之子,据我所知并没有任何出国学习的经历,但在他眼中,整个世界似乎都是平的,坐在家里就能看到远在欧洲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