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库曼斯坦,简称胡国。是位于吴国以北、墨尔索以南,夹在两国之间的一个草原游牧国家。其西北点距离墨尔索最南端只有三百余里,而首都为全国面积最大城市呼兰,其间常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胡国人的祖先,古时聚居在勒叶河、尼塞河流域以及广袤的古月高原上。他们也曾被一些游牧帝国统治过,而古代游牧民族的部分后代,在经过漫长岁月演变后,逐渐形成了古月民族,也称胡族。
古陆120年,胡族头人可可尔思汗统一大草原,建胡国。随后他们通过战争进一步掠夺、扩张,最终征服中原各国,建立了一个版图横跨古陆大地的古月帝国。
盛极一时的古月帝国,于202年灭亡后,其残存的族人又重新退回大草原定居。胡族人与中原吴越国边境偶有战争冲突,其后数年停战言和,双方于246年结成同盟国。而当年双方表面虽结盟,实则处于劣势的胡国却隶属吴越。直到古陆280年,因吴越内战导致联盟崩溃,胡库曼斯坦宣布脱离联盟。
胡库曼斯坦西端至泰尔山,南边翰海与漠南相连,北面与墨尔索接壤,其面积为古陆第二大。它是古陆版图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权国家,且地广人稀,可耕地较少,大部分国土被草原及沙漠覆盖;胡国北部、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胡国人多数依靠游牧或半游牧方式生活,主要民族是古月族,亦有瓦图等其他极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
早在吴越大帝国时期,胡库曼斯坦虽名义上属帝国联盟国,但两者之间实为隶属关系。所以,为加强对胡人的统制和管理,吴越国特于其北面设苏雅将军辖区,东面设龙威将军辖地。
而《大吴会典》中,曾将胡国称为外胡库曼斯坦,下设四部、八十六旗,分别为:图部(二十旗),车部(二十旗),萨克部(二十八旗),诺颜部(十八旗)。
随着吴越内战十年帝国分裂瓦解,陈国建立后,外胡库曼斯坦也于古陆294年宣布脱离联盟独立。并于295年,在墨尔索人的煽动、支持下成立了胡库曼斯坦国。至315年,胡国的独立得到了包括陈国在内古陆诸国的承认。但吴国却一直否认其独立自主地位,直到330年吴国才与胡国建交,承认其独立并于首都呼兰设立吴馆。
胡库曼斯坦深居内陆,属古陆第二大内陆国,其大部分地区为荒漠或草原。西部多山地,其中泰尔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位于吴、胡边界上的雁儿山高约千丈,是胡国的最高峰。东部为地势平缓的大草原,南部是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戈壁地区,西部湖泊水系较多,主要河流为楞格、布多、鲁伦、扎布河等。最大咸水湖为乌布湖,最大淡水湖是乌苏湖,另外还有苏尔湖、阿特尔湖等诸多湖泊。这其中,苏尔湖盛产鱼类,泰尔山为著名狩猎区。
胡国的气候温差较大,通常夏季短而干热,冬季漫长严寒,常有暴风雪,所以它也是古陆“寒潮”的发源地之一。
胡国矿产资源较丰富,萤石、钨、金、铁、锡等矿物蕴藏量较大,铜矿的储存量也居古陆之首。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八左右,以肉、乳、皮革等畜产品加工为主,木材加工、纺织、缝纫和采矿业也具一定规模。畜牧业一直是其国民经济基础,主要饲养羊、牛、马、骆驼。农业以种植麦类、蔬菜、薯类和饲料作物为主。
胡国经济相对落后,古陆世界排名第六,该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吴国,出口产品有六成是到吴国,而来自中吴国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的三成。胡国主要出口畜产品,进口燃料和茶叶、丝绸等生活日用品。其交通以陆路为主,河运航道仅千余里。
胡国传统服饰为袍,男女均穿,因地域和部族的不同而异,分为皮袍、棉袍、布袍等。一般以缎料为主,腰部以整幅绸子为带。男子腰带喜用金黄、橙黄色,女子为紫、绿等色。帽子分冬夏两种,冬季常戴皮帽、风雪帽,夏帽为尖顶圆帽和毡帽。胡女常戴圈帽,圈帽以兽皮作里,外衬为绸缎、布料等。靴为高统靴,分革、毡和布制,饰胡族传统花纹睡莲等图形。装饰物方面,胡族男子通常佩刀、火镰和烟壶,妇女则喜用琉璃珠子等做为头饰。
胡族人的生活方式。多以游牧为主,绝大多数牧民无固定居所,全靠帐篷栖身。胡族人的帐篷主要由可折叠网状围壁条木、伞状圆顶椽木和覆盖外部的厚毡子组成,帐篷顶端有圆形天窗,用来通风、采光、排烟。这些帐篷形状相似、大小各异,共同点是迁拆方便,都非常适合草原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
待客方式。胡族人请客时,主人会请身份最尊贵的客人坐至最尊贵的位置,也就是帐篷后半部的座位。他们通常会以茶、点心、奶制品等物款待客人,敬酒时如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尊敬和诚意。胡族人还会向最尊贵的客人进献哈达,哈达为丝制品,其长度不一,色分蓝、白、黄、绿、红等,其中以蓝色为尊。
胡人的民族宗教风俗也十分奇特。在行人经过较多的大路旁,通常会摆放一种石头堆,称为敖堆。与中原人贡奉神祇的庙宇殿堂不同,这种看似简单的石头堆,便是大草原上最为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同时还兼路标或界标的作用。人们时常会去石堆前祈祷,一般会绕着它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祈祷许愿。经日积月累之后,有的大石堆可高数米,底基达十余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