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风,一场梦,爱如生命般莫测。
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记得有位读者说,一边听着《画心》,一边看伊人的文,会很入戏。伊人写文时虽然喜欢一边听着音乐,但不常听《画心》。可是在为《忆朝歌》写这篇后序时,我还是不经意打开了《画心》,听着凄凉入骨的旋律,回想自己用无数个日月编织的哀伤故事。
深埋在脑海里的结局,终于得见天日。写惯了悲剧,妺喜、褒姒二文伊人已经连续折磨过读者善良的心灵(不包括某些只受稍稍皮外伤的,心理承受力超强的,犹祈盼精益求虐的,哈哈……),妲己的结局同样不改悲悲切切,生离死别。不必问作为写手的伊人为何残忍拆散姬发和妲己这对苦命鸳鸯,难道我是木头,铁石心肠?难道我不悲伤?
作者的悲伤,蔓延在文字里。若大家在看文的时候觉得“被”伤了,那就是我的伤被你们感觉到了。
【一世仙缘,两世情殇●漓澈/妲己】
相思剪,如梦缘牵。
画情鉴,相思牵绊。
狐女,千古被人写尽,光是在《聊斋》里就有83篇故事是写狐狸精的。小翠、辛十四娘、《画皮》小唯还有《画璧》梦凡……她们或温柔善良,或心狠手辣,但更多的,都是些多情的妩媚女子。
既然说到了辛十四娘,伊人就不得不重点提这位狐MM。某年除夕夜(很久远了,只有些模糊的印象),应该是2008年初(07年尾南方雪灾的),伊人缩在被窝里看某台的《聊斋奇女子●辛十四娘》。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刘诗诗,当时还算新人的诗诗演技上虽有些青涩,但还是很喜欢她演的辛十四娘。白衣佳人,冰清玉洁,不食人间烟火。诗诗的美虽然谈不上惊艳,但至少那时她让我觉得,狐女,原来可以像白雪般晶莹剔透,一尘不染。
正好窗外下了雪,伊人本来就是个很喜欢雪的人,所以不能自拔地意淫了,浮想联翩了。当时脑海中的画面,是在茫茫雪地里栖息着一只白狐,似乎在等,等了很多年。等着,等着,狐的身影变成了一个美丽女子。她有长长的头发,月光般银亮,铺在雪地上。
她,就是《忆朝歌》中漓澈(妲己)的雏形。
如此说来,伊人的故事里,妲己应该是最早构思出来的,比西施、妺喜、褒姒她们都要早。只是从最初的灵感到如今将它完完整整地写成文,其中跨越了漫长的,三年时光。
为什么不最先写妲己?伊人现在也说不清当时怎么就鬼使神差的将这个故事暂时搁浅了。只能庆幸地感慨一句,若我当时仅凭想到的那一段画面就起笔写妲己,以我当时很有限的时间、阅历还有稚嫩的文笔,绝对写不出如今这样深刻的《忆朝歌》(深刻,只是与伊人之前的几篇文相比,和真正“大家”的美文一比还是会相形见绌的,嘻……)。
可能是天生的性情中人吧,我对历史上那些背负“红颜祸水”骂名的女子格外钟爱。伊人心里,是最心疼妲己的。因为历史对她的笔墨最多,她被后人丑化得最为严重。但我并不认为她们像历史上那些负面新闻所描绘得那般罪大恶极。美丽无罪,只是生在那个由男人主宰的世界,她们的美变得奢侈,变得华而不实。成王败寇的乱世,这些身不由己的女人,就成了男人失败的借口。
因此,每认识一位“祸水”,我都会为她们滴着鲜血的绝世容颜黯然心痛。或许,伊人写媚姬系列,也是想在自己的故事里,为这些可悲的女人一点点地,擦掉她们身上的污迹。
有人曾经调侃伊人好像在为这些红颜祸水平反,我只是笑笑。历史已成定局,是非功过,自有人评说。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写历史的。
何况就算我真的有心为这些女人沉冤昭雪,历史上含冤的美女那么多,伊人怎么伸张正义得过来呢?
所以我能做的,只能化灵感为故事,有共鸣的亲们,会懂伊人为何而偏爱写她们的。
漓澈身上有辛十四娘的影子,辛十四娘也是白狐,但漓澈又和十四娘不同。漓澈似乎比十四娘更沉沦情海不能自拔。在设定漓澈这一形象时,曾经有想过把她塑造成一个像十四娘那样的,醉心修炼成仙的狐女。但是修炼总有个缘由吧?十四娘修炼是为悟道,为更好的造福苍生。但是伊人家的漓澈没她那么伟大,请原谅,漓澈只是个胸无大志的小女人,她的修炼是为感情。
白狐是一种超萌的生物,亲们都看过周迅版《画皮》吧?在电影结尾,切换到演员表前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悬念性的一只白狐,蜷缩在沙漠深处枯树枝旁,好萌好萌的。我想漓澈是白狐时候的样子应该就和它一样讨人喜欢,否则怎么会被咱们魄力十足的武星君收作宠物还宠爱到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呢是吧?(呃咳,意淫中……)
总之,伊人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写了漓澈这么个痴情到死的狐狸精,哦不,叫狐狸精太贬义了,还是用咱们武星君的昵称——小狐狸(*__*)。
【英明盖世,天性难泯●天璇/姬发】
胭脂香味
能爱不能给
天之骄子,天生的王者风范,天生的卓越不凡。但是在伊人故事里,我把这位亲爱的陛下写成了背负一身情债永远偿还不清的可悲男人,他就是漓澈(妲己)悲剧的开始,万恶源头就是他!(偷笑,没人看到没人看到……)
伊人有那么一种直觉,尽管他是文中男1号,是我们女主漓澈深爱两世的男人,但是可能他并不十分受广大读者朋友的青睐。也许是因为担当了太过沉重的使命,不得不辜负漓澈的痴情;也许是他曾有过的蒙昧无知,优柔寡断令他多次和漓澈擦身而过;也许总是不能很好地权衡出爱与使命究竟哪个更重要,他给漓澈的,除了爱,便是伤害。纵然也是一往情深,多情种一枚,但受制于太多的责任和束缚,他的感情终不如漓澈那般来的透彻和果敢。
而他这样的性格和际遇又是情势所逼,谁叫他生来就是做帝王的料?还偏偏是个明君。
小说不可避免会加入虚构成分,故事情节可以千变万化,但历史是唯一的主线,万变不离其宗。一千个作者可以写出一千个《封神榜》,但无论怎样写,都改变不了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的结局。伊人写了这么多故事,虚构的地方很多,但是总体还是要依附历史的。我所认为的,写历史题材小说的作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历史。所以伊人没办法将姬发写成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他是一个好君主,却不是一个好男人,因为他不是夏桀,不是商纣,不是完完全全可以为爱冲昏头脑不顾一切的傻瓜。
不说读者,在写前期的姬发时,伊人也会替妲己不值,何苦将两世情恋系在这样一个什么都给不了她的男人身上?干脆走妺喜的套路,让妲己半路变心被帝辛感化算了。但是越写到后面,越是敬畏和欣赏姬发对妲己的感情。伤过方知刻骨,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伊人心里其实很怜悯这样一个男人,他的痛没有人懂,因为不可以被人懂。
虽然他不能向世人言明,他爱一个妖孽,但是却始终把那样一个谁深埋在心底,然后关上心门,静静地缅怀。任凭身边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万树花开也开不进他的心里。
妲己的爱曾经是那么偏执,要白首不离,要从一而终,眼睛里揉不进半点沙子,但是后来她释然了。因为她知道,时过境迁,有那么一个男人无论地位再怎么崇高,身旁再多的女人,心中真爱的只有她一个。记得她的笑,她的眸,曾经与她的海誓山盟。一开始心高气傲坚持的不原谅,在时光磨蚀下变得云淡风轻。当初的恨,早在不知不觉里悄然放下。久经离散,知道他为曾经的错悔过,痛过,这就足够了。
看到后来自己笔下的姬发从沙场戎马驰骋过来愈发成熟和主见,甚至敢于挑战他素来畏惧的姜相父权威,伊人很多次心潮澎湃,想为姬发拍手叫好。对味了,这才是姬发,是伊人想写的姬发!
然而人总是苍老得太快又聪明得太迟,等到他成熟了,敢于面对了,现实又残酷地摆在眼前。所幸他后来心里选的答案是爱,他还是舍不得妲己死的,尽管最后还是败给了妲己的痴心。
其实这样的结果不是必然么?就算妲己真的茫茫然跟着姬旦出了宫,在后来得知姬发为了给她活命机会而死在宫里,她会如何山崩地裂?结局还是免不了殉情而死。
情似苦海,痴人生死相许。女人的死会成为男人勇敢活下去不辜负期望的动力,而男人的死却会让女人万念俱灰。
很多时候不愿将姬发比作成汤,因为他比成汤更立体,更鲜活,更血性,也更伤更痛。
【恬淡若水,温润如玉●玑墨/伯邑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