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黛喊了一声,那木匠的儿子转身望来,见有一物件想自己飞来,伸手便接住了,张开手掌一看是一块碎银,然后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望向老木匠,憨憨的笑着。
“公子让你拿着你就拿着吧。”老木匠说道。
那小子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开心的向门外跑去,这时候姬黛和侍卫以及小茵都在木匠铺子里坐着,闲来无事,姬黛便和那个老木匠聊了起来,看样子这个老木匠敦厚老实是个可靠的人。
不过那个时候生意人家大多以诚信为本,名声也是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积累下来的,没有谁敢偷奸耍滑。再者,周朝建国初年吸取商朝的破亡经验,对商人这种不事农耕的一群人管制较严。《周书》上就有明确的条文记载,商人不能和士在一起吃饭,不能和士子一起结伴而行。
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多多少少有些提升,自由贸易的商人也就多了起来,像管仲、范蠡、吕不韦等诸多商人一一登上历史的舞台,纵观中国两千年历史可能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地位才是最高的,但即便这样,商人当时也只能算普通国人,没有像农民一样可以获得爵位。
像老木匠这种靠手艺吃饭的人,看上去是木匠,其实是农民和木匠的一种结合。姬黛问道:“老板倒是脑子灵活,在这帝都坊市之中开这么一家铺子,需要不少钱吧。”
“回公子的话,老木匠别的手艺也没有,以前在村子里忙时耕种,闲时就出来跑生意,给别人修修板凳,补补桌子,赚些生计。村里人大多一起,却都没走远,我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帝都,这里的国人家境殷实,木器物件也多,忙了一季回村子里一算,竟然比平时家里一年的收入都高,家里婆娘是个能干的人,拿出以前家里的积蓄,一咬牙就来帝都开了个木匠铺子。”老木匠不好意思的搓着手,回答了姬黛的问话。
“哦。”姬黛发出了疑问的声音,说道:“村里人都一起出来。”
“嗯,村里的男人都会木匠手艺,只是平时农忙没人出来,农闲的时候就结伴出来做木匠,有些大件的木器是需要好多人一起做的,这样子也快。”
姬黛心中一动,真是无心之举,竟然让自己想着怎么说服祖母的法了。
姬黛赶紧问道:“你来帝都开铺子,还和村里人来往吗。”
那老木匠听了一愣,春秋时期,尤其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之时,把人分为四种,被称为“四民分业”。分别是: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按照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
比如老木匠就是居住在木匠村,村里世世代代都是木匠,小孩子从小就在木匠的环境中玩大,不自觉间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木匠知识。而且,木匠们住在一起也可以经常交流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技能和创新力。
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战争频繁,官家大多管的不严,不像同时代的秦国,已经开始人口普查,家庭等信息登记入户了。像老木匠这些手艺人有时候是极有可能走出去的,不过即便走出村子在外面落户,也不会走的太远,大多和村子里还大有来往。
“我不明白公子为何有这般疑问,每一个走出去的人都和村子里的人来往甚密。”那时候的人并不觉得住在城市就高人一等,所以老木匠才这般说,接着说道:“帝都里的国人家境殷实,加上我手艺不错,多是在我这里修补,我们村子里的男人农闲时都在我的店铺帮工,我也给他们帮工费,这不今日秋收,都回家了,店里显得没人气了,不过他们应该也快回来了。”
“就这个小铺子,全村人在这帮工。”姬黛拿眼睛扫了一眼铺子问道。
“对啊,不过公子看到的是铺子的门面,我们都在里面工作,里面空子大,要不公子进去看看。”老木匠一脸骄傲的说道。
姬黛站起来抚了抚衣服,小茵也帮忙抚了抚后面的衣服,看起来平整了很多,说道:“闲来无事,老板就领着看看你们的木匠作坊吧。”
达木和青看起来兴致不大,只是站在姬黛的两侧,守护着黛公子。小茵从进门就一直比较好奇,东看看西瞧瞧,这里什么家具都有,看的她眼花缭乱的,尤其是各种小物件最得她的欢心。
老木匠领着姬黛他们向铺子的后院走去,从大厅侧边走过,打开一扇木质的门,视线豁然开朗,一个四方的院子,四边都是用茅草搭建的简易棚子,外面是围墙,里面三面相互通着,就像官宦人家的回廊,只是比回廊可宽多了,偌大一个院子,百十来号男人一起做工都不嫌拥挤。
那茅草回廊里还摆着一些木匠的工具和一些完成的没完成的物件,给别人修补好的都放在一起,新做的家具放在前面的门面大厅中一个,剩下的也集中在后院的一块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