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猛为开脱自己不向朝廷足额纳税的‘罪责’,大骂了一通十常侍乱国。
此刻,远在京都洛阳的张让等人喷嚏连连,这‘锅’背的真是莫名其妙。
“奸佞乱国是真,但为臣者,食君禄,忠君事,不知大人对君主,百姓与天下是如何看待?”
虽然王猛心知荀彧一生忠于汉室,而且他的‘忠于汉室’不是大多数人的说说而已。但是他并不想委曲求全,迎合他的意思,若真是完全按照他的想法说,不但日后自己麻烦,还会寒了那些‘说说而已’的大多数人之心,比如在座的其他三人。
“在下以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百姓乃天下之本,应以民为重,天下次之,君为轻。”
这话对于王猛来说自是没什么,但对于在座四人,或是此时期的天下士人,都是极其严重的话!要知道此时一直奉行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权神授,不可逾越,君主乃是天下人的共父,百姓皆为子民。
现在王猛说什么‘民为重,君为轻。’这话不是要造反吗?对于这时期的文士儒生太过颠覆。
良久沉默。
“高见,高见啊,民为重,民为重,哈哈,在下诚服。”戏志才大叫出声。
在座的四人都不是什么俗人腐儒,更不会遵循哪些他们理念之外,人云亦云的东西,要不然也不会士人和寒士成为挚友。
其余三人反复玩味这‘民为重’也觉甚是有理。
“岂不闻圣人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何言民重君轻?”
“天下人只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岂不知谬读圣人甚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君父为臣子之纲,亦不是只言于臣子,更是在说给君父,令其尽到‘纲’之责任。”
“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哈哈。”
“好一个臣行臣道,所谓子不言父过,为臣者,必要忠君报国者也。”
“先生之言有失偏颇,岂不闻不孝有三,一曰无后绝祀;一曰家贫不仕;一曰阿意屈从,陷父不义。明知父有过而不劝说,乃大不孝也,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子不言父过是为愚孝,臣不谏直言是为愚忠。”
“高论,高论。”
“将军之言然也,敢问将军志向?”
“退则保境安民,造福一方,达则扫清寰宇,荡尽奸佞,匡扶汉室,以正乾坤。”
“好,好,好!”
……
看来他们对王猛的一番面试结束了,王猛暗暗观察,见那三人满脸的欢喜,只有荀彧面色沉静,不知如何。
王猛见都没了言语,便开口道。
“不知诸位高贤,所习何学,还望不吝赐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