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这个怪老头,大家都说他是文武全才、国之栋梁,其实他的文武都很一般,他最擅长的,是那些奇技淫巧。他出使匈奴之前,是袭父荫才得了个叫“栘中厩监”的小官。这个官没什么大事,就是帮皇帝遛遛马,顺便皇帝有什么心血来潮的小玩意,他也能帮助掺和一下。当然,因为时常出入宫闱,所以也有许多接触公主的机会。那位远嫁西域的汉朝公主,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他的。
而此时的卫乙,则已经对自己转世后的身份完全适应了。他是卫青的嫡孙,其家人是巫蛊之祸中最早被杀的,是拓拔陵感念大将军威仪,才冒死救他出来,让他在鲜卑长大。
按照拓拔陵的构想,卫乙应该继承乃祖的事业,做一个真正的大将。可卫乙前世却是秦国的大匠,这一字之差实是天差地别。卫乙在鲜卑部,没有学文、也没有学武,他“学”成了一个工匠。加上苏武老头也是半个工匠出身,又把这个时代的工艺技巧传授给卫乙。卫乙再把那些他熟悉的秦朝工艺与之结合,便很快适应了新的匠师身份。他为鲜卑人铸剑,使得鲜卑部的刀剑水平大幅提高,有了好的武器,鲜卑部在匈奴各部中也逐渐成为战斗力强大的一支。所以,卫乙竟被鲜卑部的族人奉为天人,再没人嘲讽他是软骨头,大家都为得到大匠卫乙铸造的一柄匈奴刀而抢破头。
这个状况让拓拔陵又喜又叹。拓拔陵本是行武世家出身,当时的长安城里,他是年轻一代最杰出的人才。可惜如今,他的一身本领都无用武之地了,所以他想传授给一个有缘人。他本来倾心于英雄之后的卫乙,可卫乙却对舞刀弄剑全无兴趣,弄得拓拔陵一次又一次问:“你到底是不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之孙啊?”
在这个年代的军人中,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甚至西域各国,一听到“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名字都是肃然起敬的,拓拔陵无疑也是卫青的拥趸。实在无奈,拓拔陵只能怪罪于苏武,都是那个老头儿把一个好苗子带坏了。
有一天,拓拔陵忽然送过来一个小女,比卫乙小两岁,名叫赵芜。拓拔陵说,她是赵征卿的女儿,那次赵征卿跳下马车后,就被匈奴军糟蹋而寻了短见。后来史玄为了感念赵征卿之恩,就从廷尉监丙吉那里寻到赵征卿留下的孤女,送到拓拔陵处,请他代为照看。当时小柔的父亲先贤掸正在鲜卑部做客,看孩子可爱当即收养了她,还教她一身的学问。
那先贤掸是匈奴的日逐王,也是拓拔陵的好朋友,从来心向汉土,不仅会说流利的汉语,且儒家五经、黄老学说俱都擅长。赵芜这小女也十分聪明,在先贤掸的教导下竟然已经学了一身的学问。
卫乙初见赵芜时,那是一个身着粉色衣衫、腰身纤细、扎两个短辫的小女。因为在极北之地长大,赵芜比汉人女子身材更高挑、皮肤也更白皙。
赵芜的声音同样甜美,“你能帮我报仇吗?”这是赵芜见到卫乙时说的第一句话。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匈奴人特有的野性,却又闪着汉人女子的灵光,再配上那细腻而红润的脸颊,虽年龄尚小,却已显出绝丽美人的气质。
“报仇?”卫乙有些意外地看着她。卫乙的骨子里虽是百多岁的“老头”,可毕竟身体是小孩子,这些年在匈奴生长,不仅学会了匈奴语,且生活习惯、行事思维也多有匈奴人的特征。赵芜的倔强眼神,让他有种莫名的兴奋感。
“当然是报杀母之仇。”
“嗯!我倒是听说过你母亲的事,当年若非她舍身相救,皇曾孙就要死在匈奴人的铁蹄之下。可是,这仇人又是谁呢?”
“匈奴人!”
赵芜的话让卫乙吃了一惊。事实上,赵征卿究竟是死在谁的手里,已很难考证。卫乙也曾听拓拔陵说过这事,据说是被匈奴右贤王的人所杀,可要具体到某个人,就很难。所以真要报仇,也只有找“匈奴人”报仇。然而,匈奴是一个国家,而且是雄霸北方草原的大国,难道要向这个大国寻仇吗?
卫乙有些茫然的不知所谓,他的眼神被犀利的赵芜一览无遗。赵芜便知他有着汉人天生的软弱,很不屑地哂了卫乙一口,再不肯和他说话。
……
又过了几年,卫乙十六岁。
一天,常惠突然匆匆地跑来,对苏武说:“朝廷来人了,要招我们归汉!”
苏武懒然地看着他,眼神呆若木鸡,“那又怎样?”
常惠难掩兴奋,奇道:“你不想回汉朝?你不是日夜都盼着回去吗?”
苏武道:“匈奴大单于又不听汉朝使者的命令,他说招我们回去,我们就能回去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