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觉醒的记忆(求收藏,求推荐)
且不说朱颜的震憾有多大,一觉醒来的陈兰已是面色数变,一会儿似哭,一会儿似笑,一会儿又是莫名的惊诧,一会儿则是极度的惶恐,她的全身冷汗淋漓,精神已几近崩溃状态。
短短的三天三夜,她却似乎经历了无数个轮回,无数个变幻不定的生活场境,无数段涉及广泛的知识经验,无数次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如此突兀却又如此鲜活地出现在她的记忆中。让这个十几岁的青涩少女,却仿佛就在一夜间突然地长大,就如蚕蛹在一瞬间化作舞动的飞蛾。
这还并非是最主要的,让她真正感到恐慌甚至崩溃的,是识海中突然间塞入无数本不属于她的记忆信息。这些信息是如此的庞大,差不多要她将这辈子的记忆完全淹没,以致于要不停地质问自己究竟是谁。
感应到陈兰的这种情况,朱颜也是非常的忧心忡忡。在他刚刚开启天眼时,就曾遇到类似的情形,但陈兰的情况显然要比他的那次严重得多。
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即使对于修行者来说,也是如此。人之所以有自主意识,那是因为在他的识海中,本我的记忆信息始终是最主要的意识。一旦外来的记忆信息大最涌入,超出了他本我的记忆信息,那么他就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疯颠状态,修行界称之为“走火入魔”。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现实中的天才与疯子,之所以只有一步之遥,其原因就正在于此。
当一个人的信息接收能力超强,他就能在潜意识中接收大量的外来信息,因此他就灵感喷发,才思如涌,从而成为超时代的天才。但是,当他接收的外界信息过多,将他的自我意识淹没,那么他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疯子。
英国心理学家非利克斯.波斯特博士研究了近代300位著名人物,曾经得到以下统计数据: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画家中占37%,如凡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劳伦斯、莱蒙托夫。
他通过十年的研究后发现,“创造性的才华和病态的心理,确实有着某种联系,天才中多有精神疯狂病症,而精神疯狂症又时常能激发灵感和创造性。”
被誉为如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他因在博弈论等领域的巨大贡献,在1994年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名字时常会出现在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及数学杂志等多个领域。然而使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位被《财富》周刊评为最耀眼的新生数学家,竟是个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疯子。
20世纪初俄罗斯享有“最伟大男演员”称号的杰出艺术家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在短暂而辉煌的舞蹈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天方夜谭》、《埃及之夜》、《仙女们》、《蓝色上帝》等剧目的主要角色。在舞台上,他能够以最轻盈、最动人的技巧,跳出最具难度的舞步。在编导上,他的代表作《牧童的午后》和《春之祭》已成为了现代芭蕾的经典。但令人遗憾的是,处于艺术颠峰时期的尼金斯基却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尼采,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是在疯人院度过的,而俄罗斯著名画家弗鲁别克,也是在精神病院中了结终生。
因此,在朱颜看来,陈兰可谓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潜意识中的记忆被突然地释放,如果无法及时地被本我消化,那么她就很可能变成疯子。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明心见性,本我乃现。”
凭借两人之间的心灵感应,他及时地点醒了她的本我,又不断地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打动她,不断地强调她的存在对于所有人的意义,甚至用他对她的感情依赖来深情地唤醒她。
陈老师和方师母俩也显然感觉到了异常,也在一旁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起初莫名其妙的小晶晶,此时也开始哭着呼唤:“陈兰姐姐,快点醒来”。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对于陈老师夫妻和晶晶他们来说,却仿佛过去了好几个世纪。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对于修行之路的艰难和危险,有了最直观而深刻的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