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日军那独特的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声音响起,一排6.5口径的子弹向他们射来。
“小心!”炮兵连长许大柱子直接开口大喊道。身为炮兵连长在技术方面肯定是要过硬的,自然在反应能力方面也不会差。
可许大柱子虽然反应较快,但显然子弹的速度要更快点,一瞬间就有三个人被打中身体的致命部位当场牺牲;另外还有两人也是受了不轻的伤。
看到此种情形许大柱子和其他人都是目欲俱裂,虽然他们这批人除了代理连长许大柱子等有限几人本身就是2营中的人以外,其他人都是这次阻击作战为了加强2营的火力而从其他兄弟营调过来的。但人都是感性动物就是一个陌生人死在面前也不免会感到悲伤,更何况是战场之上生死相依的兄弟之情。
等到枪声过去后,众人都是站起来朝那三个已经死去的同志默默敬了一礼,此时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因为一切要表达的情感都包含在了那一记军礼中。
“我们走,其他同志们还需要我们!”许大柱子声音有点低沉的说道。
此时的战场上,日军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还是凭借着熟练的战术动作,不断在己方的火力掩护下慢慢前进到了离2营不足200米处。对于日军来说200处是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点日军的火力会成倍的增强,这不仅在于日军单兵射击精度的提升,还在于日军强大的掷弹筒。特别是这时候日军所现役的掷弹筒为口径50毫米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这款掷弹筒由于初始的设计目的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火力。因此这款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只有短短的175米。这导致日军士兵根本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上使用它打击敌军。
但即使有这些缺陷,日军对于掷弹筒和迫击炮之间的态度依然是倾向于掷弹筒,并不特别重视迫击炮的使用,没办法那些“日军上层们”认为迫击炮高射速和相对低的准确度导致的弹药消耗与日本一贯追求的战术目标(以最低弹药消耗取得最大战果)是相违背的,因此他们并不喜欢迫击炮,所以在他们的干涉影响下日本陆军也并未将这款战争利器——迫击炮,推广到全部主力作战部队当中,一线作战部队还是依旧以曲射步兵炮(现今使用的是大正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1932年之后主要为九二式步兵炮)为使用主流,而迫击炮大多主要是配发给一些二线部队使用。一线作战单位只有海上机动旅团在团级火力上是采用全迫击炮编制的,而主要原因则为迫击炮的轻便对两栖作战十分有利,但这种编成在日军中也仅是少数特例。
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都是拥有一个掷弹筒小组(有二个掷弹筒)的。而现今日军进攻部队是达到了两个大队兵力的,其总共拥有达48左右门的掷弹筒数量。
这么多数量的掷弹筒对处于防守方的2营来说无疑是一次灾难,特别是对于那些轻重机枪火力点更无疑是噩梦。在章健原先的世界里,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巨大的代价有很大部分源自于掷弹筒的强大作用,它可以说是侵华日军杀伤中国士兵的最主要武器。就是后来的太平洋战场上,掷弹筒也是美军头疼不止的武器。
所以当日军进入到200米内后,各级日军指挥官就都是指挥部下立即停止了进攻转而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上来将那些重轻火力点敲掉。
“掷弹筒!掷弹筒,马上进行射击,给我将支那人的机枪火力全部敲掉……..”趴在地上的日军基层指挥官声嘶力竭地对赶上来的掷弹筒小组命令道。
掷弹筒这款十分轻便小巧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在有经验的老兵手中仅仅摆弄了不到五秒钟就全部弄好,随即两发榴弹就冲出了炮筒,带着炮弹该有的尖啸声,快速飞向一百多米开外的2营机枪阵地。
“轰!”接连的爆炸声不断从2营阵地内响起,顿时就有七八挺轻重机枪被炸地哑火。而一些收到了打击却好运存活下来的机枪阵地,纷纷都是在机枪手的驾驭下掉转枪头朝着那些只有一百多米远的掷弹筒小组打击过去,一瞬间刚才还在发射榴弹的日军掷弹筒手,直接就被打成了马蜂窝。
与日军掷弹筒的第一轮短暂交锋,双方互有胜负。2营付出了八挺机枪的代价消灭了日军4个左右的掷弹筒小组共八门掷弹筒。
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迫击炮连众人,却是知道他们其实是吃了很大亏的,毕竟他们不似日军财大气粗,可以打消耗战。他们本身的装备就落后于日军,如果和日军进行交换,那根本就是自寻死路。所以在连长许二柱子的带领和指挥下,他们将自身进行了拆分,每三人一门迫击炮为一组,将剩下人的分为10组,各自在战场上寻找目标进行打击,展开一场炮兵之间的游击战!
很快日军第二轮的掷弹筒打击来临了,几十枚的榴弹纷纷带着尖啸声飞向2营的阵地,带起一连窜的炮弹炮爆炸声,充满硝烟的火球也是腾空而起,就像天女散花般分散在一千米长的阵地之上,看上去给人一种血腥般的艳美!
而就在这时,被小鬼子们给忽视的事情发生了。现存的10门迫击炮此时都是纷纷找好了射击场地,在各自小队长的指挥下,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日军暴露出来的一些掷弹筒小组所在地。
“第六射击区域,五发急速射,开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