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孝棠两日之后再去送礼的时候,吴教谕不声不响地收了下来。王孝棠便请教他关于《论语》《大学》等书中不解知识。吴教谕似有似无地指出其中一章给他仔细讲解,如何破题,如何承题,如何起讲,如何入手,如何起股,如何中股,如何后股,如何束股。
然后王孝棠开写却让吴教谕哭了,你这狗爬的文字,交什么卷子啊,第一轮就会被淘汰。只好对王孝棠说,如何来写我已经告诉你,至于选中选不中,那是胡知县和老天爷的决定了。
王孝棠明白吴教谕在**裸地歧视自己的毛笔字水平,作为一个先用铅笔,再用钢笔,最后用电脑的现代人,毛笔字写到自己这种水平其实不多地。他感谢了一番吴教谕,说取中取不中天注定嘛,不过老天爷一向站在自己身后。吴教谕只能勉强地笑了笑,心说你这狗爬体字若是取中了,那胡县令一定是瞎子。
这教育腐败之事到了本朝后期更加严重了,自然有那死脑筋的读书人,但绝大多数人都开始为自己生活思考,如吴教谕这样因为穷困而贪墨的大有人在也不差他一个。毕竟明朝官吏待遇极低,真靠着奉银过日子,全家只能活一个。而至于那道德标兵东林党人,也不乏舞弊才中进士的,至于取士的时候东林党人的后代更加是优先考虑,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教育腐败了。且能入得了东林党的,几个不是世家子弟,缺钱缺关系,岂能成为东林党人。
王孝棠知道自己的底子,正常参加科举考试肯定不行了,所以他只是想过童试,搞定秀才功名便满足了。
终于到了童试的日子,整个魏县热闹起来,魏县三百多学子纷纷前来县城参加童试,从皑皑老者到总角学童,参考的人当真是五花八门。有钱的坐着轿子过来,没钱的两条腿走来,聚在县学夫子庙前当真热闹异常。
胡知县胡方顶与国子监派来的巡查国子监教授李云(书友皇图哥舍友扮),本县县学吴教谕以及四位教导纷纷出来主持,先是拜孔夫子画像,然后由胡县令宣布皇恩浩荡,因去年耽搁的童试今次举办,众人随后山呼万岁遥拜京师万岁爷。
随后,三声炮响,魏县上下三百多学子陆续进了考场,便开始了为期五天的童试。
这五科考试分别是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王孝棠对于这次考试那是有着十足的把握的,毕竟他忽悠了主考官县令胡大人,又从吴教谕那里得到了提点,打开试卷一看,果真就是那句话。
很好,很强大!
只是现在王孝棠唯一的难题是,巡查的国子监李教授会不会找茬呢?他也曾打听了一下国子监的一切,但是国子监的离李教授神秘的很,一直没有露面。
考试的地点正是县学之中,王孝棠坐在这如同茅厕一般大小的天地里,当真是感觉无比别扭与惆怅,还要连续考上五天。如此狭窄的地方,竟然吃喝拉撒都在此地,而且通风又不好,这味儿……据说接下来乡试,会试,殿试都必须在这种如同茅坑一般的地方完成,这童试不过是小儿科了。
关于科举考试,王孝棠印象中国产电视剧导演很逗比地这样拍摄,说是某个皇帝心血来潮,就伪装学子去参加科考,而一个大臣的女儿也心血来潮,女扮男装去参加科考,然后两个人一个中状元,一个中榜眼。这不是胡扯吗?参加科考的人必须都是监生或者举人,哪有随便伪装就能过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这又不是过家家。
不过对于这次考试,到有一点比较人性化,每个人都会给好几张白纸做卷子,防止有人胡乱涂抹,能最终交出一张整洁的试卷。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王孝棠每天一拿到考题便很快写好了试卷,然后很无聊地打发时间,便在多余的宣纸纸张之上画王八,一只王八,两只王八,三只王八……好无聊的日子啊……
五天的时间一过,所有考试完毕,只等着童试放榜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