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你们觉得那袁绍为何如此紧逼朝廷呀?当初扣留逢纪,完全是因为他阴谋劫持天子的缘故,只要袁绍上书认罪悔过,朝臣们看在袁家的面上,很有可能会原谅他当初的所作所为,现在屡屡上书强求,不是强迫朝廷和他对立吗!”
在座的都是自己人,王奇并不掩饰自己心中的疑惑,直接问出了出来。
“主公!袁本初恐怕就是想引起朝廷和他的对立!”已经成为尚书令的荀彧出言道。
“不错!袁绍如今实力大涨,已经完全不听朝廷召令。我看他此举,很有可能就是想试试朝廷对他的容忍底线!”李儒也出言道。
“唉!如今天子的‘威名’已经传遍天下,百姓虽然没受苦,但诸侯却因为天子索要宝物甚急,而颇有怨言了!袁本初这次平定河北,麾下号称大军百万,足以和朝廷分庭抗礼,内心可能已经有了不轨之心。这次时候上书朝廷,主要还是想看看朝廷内部意见是否统一,如果上下一心,就表示天子还没失人心,他必然会另想办法,让天子失去人望;如果朝臣多有异心,他必然会正式脱离朝廷,另立新君,甚至是……”戏志才没有接着说,但大家都知道他后面的意思。
“如果他真有这个心思的话,不久恐怕就又会有新的表章上来了!哼!而且应该是别人上书代他讨赏!”荀彧冷冷的道。
对于袁绍这几次无理的上书,最生气的恐怕就属他。虽然王奇现在独揽朝政,但对于天子还是很尊重的(王奇让李儒许靖他们暗中钳制刘协的事情并没有流传出去),袁家世受皇恩,如今袁绍却这么不尊重朝廷的威严,他这个真心忠于汉室的大臣怎么能不生气。
“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袁绍想麻痹朝廷和主公,让我们认为他部队南下的日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从书信上的内容看,此时袁绍只不过刚刚打败公孙瓒,如果我们没有飞鸽传书的情报,知道他其实已经率军南下,恐怕就算用快马加急传书,也会以为袁绍得一段时间才能南下呢!”贾诩出言道。
“袁绍虽然得了幽州,冀州,和平原郡,但这两州一郡,根本没法长时间养活他的三十万大军,就算现在诸侯都开始屯田了,也不过是让他的粮草能多坚持几个月而已。所以他的部队南下,应该是想趁着粮草还够,来个速战速决!我军稍有疏忽,他就有可能达成目标,的确有可能是故意误导我们!”程昱出言道。
王奇点了点头,连年的征战,就连自己这个产粮大户,都已经感觉军粮有点吃不消了,袁绍现在占领的人口土地,可比不上当初和曹操交战时的数量。自己和袁绍对阵,和官渡之战时的地势差不多,但战势却有点相反,缺粮的反而换成了袁绍。心中已经暗暗决定,一定要叫手下看守好军粮,防止乌巢之火再次燃起。
“战备方面,应该没什么需要特别担心的,有奉孝在濮阳,凭着黄河的阻拦,袁本初想渡河来战基本不可能!文若刚才说袁绍有可能会叫别人上书讨赏,他会讨要什么赏呢!袁本初已经是车骑将军了,难道还准备夺我的丞相之位不成?”
“哼!袁绍已萌异志,讨要得,自然是王公之位了!”荀彧淡淡的道。
汉家自从除掉韩信以后,好像就没在真正的册封过异姓王,如果有谁要求封王,那就真的是心萌异志了。
王奇听到荀彧的话却是心中一动。
自己也一直想取刘协而代之,但作为****皇权的第一部,先得有一个合理的地位和名义。从古至今(东汉),天子被逼禅位的也就只有王莽那么一次。一般人评价权臣的时候,也不过就喜欢说对方是霍光或王莽。
选择当霍光,就是选择拥护汉室,就得乖乖的当他的大司马。自己现在就是在仿效霍光,虽然当的是全权的丞相,但如果刘协无道的话,自己也只能仿效霍光当年废掉昏庸无道的昌邑王那样,将刘协的帝位废了,另立新君,而不能让他将帝位禅让给自己。
选择王莽就不一样了,王莽刚开始也是像霍光一样,行事小心谨慎,当时的人们都以为汉朝要又出一个霍光了,后世不就有句说“王莽谦恭未篡时”吗。直到后来王莽封安汉公,受九锡,封假皇帝,人们才认识到了他的真面目。有了王莽的先例,忠于汉室的臣子,一直将要求封王封公的行为,视为即将叛乱的前兆。而如果要求加九锡,那就是真正的准备接受皇帝禅位了。
王奇因为手下臣子中有不少忠于汉室的人存在,不便,也不想直接逼迫刘协禅位。即使是当了独揽朝政的丞相,也还只是挂了个假节钺的特权,并没有给自己涨封地加爵位,更没有受九锡。本来准备等天下大势已定,再动手篡位的,但现在却让事情出现了一定的转机。如果袁绍先要求封王封公,而自己暗中使点手段,让他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话,自己到时也要求封王封公,不就没什么问题了吗!
异姓王号一封,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必然尽失!但是对王奇来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朝廷的政令只是名义上在地方实行,自从吕布劫持汉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真正服从朝廷的诸侯了。诸侯们都知道,现在朝廷已经完全由王奇掌握,服从朝廷,其实就是服从王奇,这样的事情,各路诸侯都不愿意接受,只不过没有直接挑明罢了。
袁绍这次要求封王封公,干脆,就满足他的这个要求,直接将彼此的关系挑明,别再假惺惺的还要挂在汉室的名头下!还可以来个大封诸侯,给每个有实力的诸侯一个封号。大家挑明了打,来个诸侯争霸。到时以荀彧等人的才能,应该能够明白,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才是保证争霸胜利的关键,到时他们应该会选择支持自己,去取代昏庸的刘协吧。
心中有了计较,也就没有再仔细商量的心情,除了留下贾诩李儒等几个阴谋家加亲信,商量具体的事宜,其他人都被他客气的遣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