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月份东北军刚刚和红军发生接触联系的时候,隐藏在东北军内部的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处人员就将详情告知了戴处长,而戴处长也将这些情况数次提醒与蒋校长。但是蒋校长至始至终就没把这些情况太当一回事,因为他觉得少帅这么一个公子哥,是不可能真正通共的,谁都可能通共,少帅不可能。一方面,蒋校长知道少帅和校长夫人交情很深,另外一方面,蒋校长一直在心里非常感激少帅在中原大战的时候,对他的大力支持,帮助他击败阎锡山、冯玉祥等一干北方军阀。
蒋校长认为,东北军和红军之间的这些接触联系,不过是打了败仗之后为了缓解双方局势,不想丢失更多本钱之举。即便是真的通共,那也是少帅部下的事情,而不会是少帅本意。也正是因为蒋校长一直是坚持这么认为的,少帅才得以保持了和红军的秘密接触。
不过少帅并不知道这些情况,愤恨不平的他会见了潘汉年。少帅将当下的窘境和自己的苦闷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潘汉年。潘汉年一边安慰开导少帅,努力做他的工作,一边将这些情况及时告知了中共中央。
共产国际之前一直没有给中共中央以明确的答复,来往的电报都是询问性质的,比如问:成立西北大联合政府有多大的把握;如果进行反蒋的话,南京政府的军队会不会参加。共产国际在逐步了解了中国情势的全貌之后,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讨论,共产国际的***季米特洛夫讲了话,明确认为成立西北抗日联合政府的计划不可行,因为必然会导致中国分裂,让日本有机可乘。
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要求中共彻底放弃西北大联合的计划,放弃“抗日反蒋”的口号,用一切的办法达到联合抗日的目的。电报中还有非常明确的一句话,共产国际反对吸收张少帅入党,认为他这样的军阀是不可靠的。俄国人还真是够记仇的啊,连一点机会都不想给少帅啊。共产国际还表示,反对这种不讲阶级标准、政治标准吸收任何人入党的做法。因为当时中共中央通过了一项决议,想扩大统一战线,吸收各界的反蒋人士,所以把入党的界限拉得很大,口子张得很开。共产国际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态度。
中共中央正好在这时候接收到了潘汉年关于少帅情况的汇报。而在共产国际的反对之下,西北大联合计划已经泡汤了,西北抗日联合政府也成立不了了,让少帅加入共产党的事情也不能提了。于是,中共中央电告潘汉年,让他继续做少帅的工作,让少帅想办法帮助中共和蒋校长进行谈判,劝说蒋校长放弃武力“剿共”的政策。
当潘汉年将中共中央的这一最新要求转告少帅的时候,少帅表示非常赞成。少帅本来正处在摇摆的过程中,各方面都令他很为难,他不想反蒋,又想联合苏联,又不想得罪中共。中共反蒋的态度一改变,少帅的抉择顿时变得轻松了,他立即表示愿意帮助中共做这样的努力。
而在差不多的时候,两广事变也结束了,国内各种反蒋的势力要么烟消云散,要么偃旗息鼓。蒋校长在1936年的夏天,终于成为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中国的领导人。这一点自然让苏联对蒋校长更加看重了,从而加紧要求中共和蒋展开谈判。然而中共要和蒋谈判,是面临着巨大困难的,因为中共不愿意放弃苏维埃政府、不愿意放弃红军、不愿意放弃军事指挥权、领导权。自己手里没枪,被人屠杀而无法还手的日子,中国共产党是一天也不想再过了。
但是形势不等人,红军四方面军的5万余人和二方面军的2万余人,被国民党军紧追不舍之下,也来到了陕北。加上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的两万余人,一共十万的红军挤在这缺衣少粮的荒芜之地,根本就无法生存。主席将这种情况如实告知共产国际,迫切需要得到苏联的援助。苏联自己将中共和少帅合作的策略给否了,自然对中共目前的困境是有责任的,所以很快就答应了提供援助。
于是苏联开始准备大量的军事物资,准备运到外蒙古,当时称为绥远地区,之前苏联援助冯玉祥部队也是采取的这条线路。苏联让中共将部队开赴外蒙古去接收这些军事援助物资,物资总量达到可以装满150辆卡车之多。
无论是红一还是红四或者红二方面军,如果能够接收到这批苏联援助的军事物资,实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增强。主席从大局出发,说服了一方面中央红军的彭总答应了由四方面军先行前往接收苏联援助物质。红四方面军被国民党军从南方追过来,部队都是南方人为主,都还穿着短袖、短裤,还是破烂的,装备非常差,情况比一方面军更加困难。另外,红四方面军也比较靠近黄河的渡河地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