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四十八座疑冢(1)
走了一段向上延伸的石板小路,陈老指着亭子周围说:“这个地方原来其实是一个看戏的地方,亭子前面就是戏台,当时的达官贵人就是坐在亭子那里,听戏看表演的。”我更疑惑了,看台怎么会搭在一座庙里?想想当年人声鼎沸的场景,我更感觉这个地方很荒谬怪诞。
陈老所说的石牌坊在公路上方,离桓侯庙大概一里地左右。我们踏着清一色平整的石板,很快就来到石牌坊前面。
由于石牌坊是另一个重点保护文物,所以由政府出资修了一堵围墙,并且用铁锁锁住了大门。石牌坊在一个高台之上,有几步青条石垒成的梯子延伸到大门。陈老指着石梯说:“这石梯子不多不少刚好四十八步。”我边上边数,果然如此。
陈老打开大门,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牌坊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经过陈老一番介绍,我们总算弄清了石牌坊的来历,怀着敬畏之心领略了古人匠心独具的雕刻艺术明熹宗天启元年,唐崖宣抚使覃城奉调征渝城,擒樊龙、樊虎;次年奉调征水西安邦彦;天启三年奉调征奢崇明、奢社辉,三次征战,战绩卓着,蒙钦差四川总督朱燮元提奏,升任都指挥使司佥事,皇帝赐令二道:敕大坊平西将军“帅府”二字;敕造牌坊一座,正、背二面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这个时期,唐崖土司最为昌盛繁荣。
牌坊以砂石建成,为仿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檐面、筒瓦斗拱建筑。中高六点八米,边高五点八米。四柱列立,柱为四方体,边宽五十厘米,前后有二点五米的鼓型石护柱,左侧石护柱前立石狮一个。中门宽二点九米,高五米。侧门宽一点七米,高三点五米。上以整石为枋,凿榫与柱相接。枋间以厚十五厘米的薄石相嵌,其上有人物浮雕、书画文字。中门坊额下以象鼻装饰。临街正面的“荆南雄镇”,背临衙门一面的“楚蜀屏翰”这八个大字,均为阴刻,苍劲醒目。大字上下坊额面有“土王出巡”、“舜耕南山”、“渔樵耕读”、“云龙吞雾”、“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
陈老说:“当年,如果有人想参见土司王覃城,到这里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看,那里还有完好如初的拴马桩。所有人进门都不能走错,左侧那个边门上方雕刻的是‘渔’和‘耕’,也就是说渔夫和农民只能从那个门进,而‘樵’、‘读’下面那个门只准樵夫和读书人进,有一定等级的官员则人中门进。由于土司时期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女人的地位也很低,根本不准从大门进出。”
“按道理说,门前的石狮子应该成双成对才对,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个呢?”覃瓶儿指着牌坊左侧那个奇形怪状的石狮子说。
陈老笑笑说:“这姑娘的观察力倒很仔细。这石狮子本来确实是一对,左右各一个。但是原来右侧那个眼睛望向重庆酉阳的方向,有人说不知哪一年它已经飞到酉阳去了,如果你们有机会去那里,会在当地发现这只飞走的石狮子。你们再看左边那只,它脖子上是不是有深深的绳子勒痕?传说很久以前这只石狮子因思念同伴,也想飞到酉阳去,却被当地人硬生生给拴住了,最后就留下了勒痕。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具体是么子原因只剩下一只狮子在这里,早就没人知道了。”
此时雨已经彻底停了,太阳从乌云中探出头来,照得仍在滴着水珠的杂树青草熠熠生辉,群山展露出亮绿的肌肤,将洗得干干净净的石牌坊和隐在树丛中的残垣断壁反衬得更加古朴雄伟。我的思绪飞跃百年时空,仿佛看到形形色色的土家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身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