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这篇《念奴娇·昆仑》,单道这南瞻部洲西北之地,有一圣境,乃是天下大地之脊梁,名曰“昆仑山”,又名“璇玑玉衡”,又因山中宝玉无数,故而又称“玉京山”。
你看此山,乃是一龙池胜境,四方高耸,中央有池,此池方圆七百余里,内曾又有群龙居之。后不知何故,神龙隐遁,池中之水,也不复当年之盛!
当年,元始天尊下界,于昆仑山中设玉虚宫,广纳天下寒士在此修真,后来,其中得道的仙人也不计其数,故而,此山又唤之曰:“万神之山”。
只是天道深远,胜衰难测,如今那巍峨昆仑山脉常在,寒气尤存,白雪日深,只是诚所谓“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那山中的数万仙人,如今却不复住在那群山之颠。
......
又说那南极仙翁,因在去往天庭之时的半途之中,遇见正驾云下界的太白金星,二仙于半天之中叙了几句话,那仙翁便又随太白金星回灵霄殿前,面见玉帝而去。
及到得灵霄殿时,二仙复又转至天机阁,仙翁与太白正行处,早又撞见四天师候在天机阁外。
四天师起手曰:“南极仙翁远来,可是有事要见玉帝?”
仙翁曰:“确有要事,要参见玉帝!劳烦通报通报!”
四天师道:“太白方参见过玉帝陛下,如何复又转回此处?”
太白金星道:“正是,贫道与仙翁有要事要见玉帝。”
四天师见二人皆称有要事,不敢怠慢,急入阁中,禀告玉帝,那玉帝唤二人入内。
玉帝见二人礼毕,即问道:“仙翁即有要事求见,且速速奏来!”
南极仙翁道:“臣闻那无望海之事,多有悬疑,晦莫如深。那日与孙大圣在化外,战住一条血龙,后来,那血龙亦隐遁而去,不知所踪。及微臣转返荒山之时,复又思及当日种种,恐那魔界所谋者,甚广甚深。欲胜此魔,非唯以力相抵,亦须以智胜之。后来,臣又闻得西方佛老欲引得一人出落尘世,助我三界降妖伏魔,破阵解疑。臣观三界内外,人人用心,故而,斗胆来陛下驾前,举荐一人,若得此人,与‘天枢星’珠联璧合,这破阵解疑之事,又有何难哉?”
玉帝问:“哦,仙翁保举何人?”
仙翁道:“若说此人,倒有一段来历。”
仙翁缓缓的道:“那下方大地,自盘古开天之后,轻者上浮成天,重者下凝成地。因感日精月华,便万物初萌,生机勃勃。更有一处,乃是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有无边之至真之气广布其间,此处名曰《昆仑》。如众仙所知,我师尊观此情景,发了慈心,欲为那下方有天资智慧者,辟一条修真之道,便在此建下一座宫殿,名曰:‘玉虚宫’。”
“正所谓:山中不知年,忽有一日,不知是那凡世中何年何月,有一道人自那茫茫雾海中,一步一拜,上得玉虚宫,跪在师尊座下。那道人道:‘弟子道号飞熊,自修了三千年小道,今日愿拜入掌教门下,求掌教收了我作弟子’!因师尊立教之时,曾言只收凡人中有缘者,那道人虽已得人形,却虎首人面,肋下又生得一双短翅,虽也本性纯真、忠良淳厚,却终是异类,师尊不曾就收入门下。谁知,那道人却心诚志笃,不肯就走。后来,我师尊欲试其诚心,倒身便睡,这一睡便是人间五百年。五百年后,待师傅醒来之时,却见那殿前跪着一副骷髅,虎首人形,双翼垂地,那翼间又见有一团灵气飘浮其中,不肯消散。原来,那飞熊道人五百年间,更不曾离开半步,以至于未躲离风灾,化成这一副枯骨!”
“师尊感其至诚,将那一团灵气携入红尘,投胎成人,不知又历了几世,是老朽寻得他,将其带到玉虚宫,再拜到师尊门下,学得无量道法。因此人天资奇佳,又颇通谋略,善知阵法,得道之后,又返人间,助武王伐纣,开八百年大周王朝,功成封神榜。”
“老朽也曾闻,举贤不避亲,故而斗胆,向玉帝陛下举荐此人,同助我正道,降妖除魔!”
太白听得此言,早悟到仙翁保举何人,暗自道:“却原来是仙翁之师弟!若论起来,此人倒也那天枢星伯仲之间。”
那玉帝听罢,欣然道:“此人最当!最当!只是那姜尚如今却不知在何处修真云游?”
仙翁道:“当上问元始天尊,方可知之!”
玉帝听罢,即道:“张天师何在?”
天师在侧,即道:“微臣在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