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线防线被突破,二线的中央军25师也开始投入战斗,双方争夺的焦点放在了防线另一个制高点——将军楼,日军,东北军、中央军的部队从10日下午开始围绕着这一要点一直打到11日中午。日军连夜将大炮运上先前攻占的370高地,居高临下开始猛轰,日军第8师团师团长西义一也亲临第一线指挥。到11日中午,将军楼失守。
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候,112师师长张廷枢想到的不是组织部队反击夺回阵地,而是再次下令撤退。
听到这个命令,看着旁边的112师的弟兄急急忙忙的收拾东西就向后撤,张家卫哥几个处于懵逼状态,无所适从,可也不得不像大多数士兵一样,服从命令。
张家卫哥几个急忙跑到112师的指挥部,看到了正在撤离的张庭枢。
张家卫上前拦住了张庭枢问道:“大哥,为什么现在撤退?我觉得应该组织人乘敌立足未稳,再把370高地夺回来!”
张庭枢看了看张家卫欲言又止,从参谋手中拿出两封刚接到的电报递给张家卫,一封是张作相发来的,一封是在喜风口防守的老上级万福麟发来的,两封来电都是让张庭枢“相机行事”。
张庭枢快速说道:“日军混成第14旅团一部于3月9日到达喜峰口外后,立即向防守该地的万福麟部进攻。万福麟部已于当日后撤,日军占领第一道关口。
37师王长海团仅以半天时间,前进100多里,从遵化赶到喜峰口,随即投入战斗。第3军团第29军第37师的第109旅增援到达,立即投入战斗,稳住了形势。
喜峰口为冀东长城上的一个关口,口外群峰耸立,险要天成。长城蜿蜒,为华北之屏障,为冀、热之咽喉。喜峰口之左为潘家口,临滦河扼长城,右为铁门关、董家口。第109旅展开后,迅速占领喜峰口及其左右的董家口、铁门关、潘家口各要点。此时喜蜂口外约20里的一个东北制高点前哨据点孟子岭已被日军步骑联合部队和伪军一部占领。旅长赵登禹急派王长海团长率部反攻。
王长海团抵喜峰口时,100多名敌人以轻重机枪占据东北长城高地,控制了喜峰口各方。王长海团长认为此制高点是敌我必争之地,因此决心夺回。他亲自指挥,令第一营营长石振纲率领该营(欠第三连)和第二营一个步兵连,组成五百人大刀队,于傍晚时袒臂攀登绝壁,向敌仰攻。东北高地处长城南部百米高悬崖峭壁,异常陡峻。敌人居高临下,凭险而守,加之火力充足,因此产生骄横心态,认为29军不可能从这里进攻,更不可能攀上山顶。
五百大刀队员待敌人发现时,已接近山顶。敌人突然清醒过来,一时步枪、机枪纷纷向攀崖战士开火,刚要攀到山顶的战士在敌人轻重机枪扫射下,纷纷中弹,还没有攀到山顶就牺牲100多人。但是后续部队从侧面迂回隐蔽前进,终于登上崖顶。这些战士一手攀着悬崖,一手掏出手榴弹,向敌人阵地扔去。乘着敌人大乱,大刀队员们迅速冲上崖顶,挥起大刀向敌人砍去。日军见状,也举起刺刀,向大刀队员们猛刺,由此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杀。
经过激战,大刀队员终于将山顶残余日军全部砍杀干净。其他日军发现大刀队员后,急忙开炮。由于山顶是一片光秃秃的石头,无法隐蔽,大刀队员们伤亡甚重。日军又增加兵力,发起反攻冲锋,大刀队员血战多时,最后在只剩下23人的情况下不得不忍痛撤离。激战数小时,肉搏数次,守军将制高点夺回。
3月10日,双方爆发了争夺关口的战斗。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喜峰口及其两翼阵地猛攻。赵登禹旅与前来增援的第113旅英勇抵抗,但因中国守军装备差,虽给日军以杀伤,自己损失亦极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