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的美德
节俭是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商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浪费,要先赚钱,再考虑花钱。
——盖蒂
19世纪石油巨头成千上万,最后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致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洛克菲勒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一家名为休威.泰德的公司当簿记员,这为他以后的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在该公司的勤恳、认真、严谨,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几次在送交商行的单据上查出了错漏之处,为公司节省了数笔可观的支出,因此深得老板的赏识。
后来,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公司中,更是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加工原油的成本也要计算到第3位小数点。为此,他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商业洗礼,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他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要9厘1毫?”就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他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信:“上个月你厂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0000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它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
洛克菲勒洞察入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个马虎眼。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洛克菲勒是统计分析、成本会计和单位计价的一名先驱,是今天大企业的“一块拱顶石”。
在商人、企业家中,不少人对这种精打细算的节俭作风不以为然,还认为太迂腐,太苛刻。有些人事业发展了,便逐渐丢掉了经商的根本,仅把挥霍金钱作为生活的目的。
耕种自己的田
富人的悲哀在于:很少有富人掌握自己的财富,往往是财富掌握了他们。
——英吉塞尔
法国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年轻时家境不好,守着一大片收成很差的旱田,在挖水井时,有时能挖出黑浓的液体,后来才知道是石油。
于是水井变油井,旱田变油田,他雇工开采起石油来。
保罗.盖蒂没事便到各油井去巡视,每次都看到浪费的现象和闲人,他就把工头找来,要求他消除这些。然而他再去,闲人如故。
保罗.盖蒂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不常来,都看到一大群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而再三告知,却始终不见改善?
后来,保罗.盖蒂遇到了一位管理专家,便向他请教。
专家只一句话,便点醒了保罗.盖蒂。他说:“那是你自己的油田。”
保罗.盖蒂醒悟了,立即召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此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分配。”
此后,保罗.盖蒂再到各油井去巡视,发现不仅油田上的闲人绝迹,而且生产大幅增加。于是他也依约行事。
由于如此高效率经营,他才未在后来一**的兼并中被并购,反而更多地兼并了别的经营不善的油井,形成了自己的石油王国。
如何化解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员工“种自己的田,给自己干活”,真正成为事业的主人,才能更有效地发掘他们的潜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不要把所有的利益都留给自己,要学会与他人共享成果,真正平等地对待自己的下属。
你就是百万富翁
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没有拥有财富,而在于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
——罗伯逊
智慧而年老的牧师胡里奥在密西西比河边,遇见了忧郁的年轻人费列姆。
费列姆唉声叹气,满脸愁云惨雾。
“孩子,你为何如此郁郁不乐呢?”胡里奥关切地问。
费列姆看了一眼胡里奥,叹了口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我没有房子,没有太太,更没有孩子;我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整天饥一顿饱一顿地度日。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傻孩子,”胡里奥笑道,“其实,你应该开怀大笑才对!”
“开怀大笑?为什么?”费列姆不解地问。
“因为,你其实是一个百万富翁呢!”胡里奥有点儿诡秘地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