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的比赛
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左右自己。
——苏格拉底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专家哈维麦凯参加过1996年的第一百届波士顿马拉松大赛,跑到第十英里时,他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撑下去,这是他第10次参加马拉松,也是最困难的一次。
剩下最后一英里时,他碰上了一位老朋友希丹,他是《跑者世界》杂志的主编。这是他第100次参加波士顿马拉松大赛(这可是大事一桩),这是大会及他个人的第100次。
他脸部的表情极其痛苦,看起来状况不是很好,于是,哈维麦凯喊他:“怎么啦?你应该享清福了,何必**自己参赛呢?”他说在第十英里时就跑不动了,对马拉松好手来说,第十英里根本还算不上什么呢。希丹在最后的15英里,可以说是鼓起勇气豁出去了。
现在离终点线还剩25码,哈维麦凯得慢下来取个好景,他的跑友温马可已经拿出相机,以便在哈维麦凯跑过终点线时帮他拍照。
希丹在那时已经领先哈维麦凯五到十名跑者,他回头揶揄地说:“哈维,爱拍照嘛!”希丹的运动精神一直挺到最后,事实上,除了好手以外,马拉松跑者不会真正彼此竞争的。
当你和38000人一起跑步时,就算你是8651名、18651名、或是28651名,又有什么差别?重点是:你必须要跑完全程。跑者真正的对手是自己。
有些人半途而废是因为:
自认为无法成功;
老板期望太高;
公司要求太多;
家庭作业花时间太多;
家人太不体谅;
等等缘由。
为什么要跑26英里又385码呢?又没人指定你做,干嘛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问题本身就提供了解答:因为只有你了解它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能**你去做。只要你做了,你就知道没什么事难得倒你的。不论是宣传、**、荣耀、留名青史都不能推动你去走自己的路。
波士顿马拉松赛的断魂坡是在第18英里处,每个人一生中也有着许多断魂18英里。在人生的竞赛中,有的断魂坡出现得早,有的出现得晚。但是不管在哪儿出现,你必须克服它们。
生活中的马拉松不是和其他的38000名跑者竞赛,这是一场你和自己的竞赛。
自己的道路自己开,别人无法代劳。你必须要自己做。你成功的几率不会比任何人差。别因为害怕或凡事必定不利于你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蒙蔽了自己原本的干劲。
经验的障碍
经验是老人的财富,但同时也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麦克瑞肯
麦立克要坐火车从佛勒**去纽约旅行。临行前,他的舅舅嘉乐来看他,告诉他一些旅行的经验。
“你上火车后,先选一个位置坐下,不要东张西望,”嘉乐告诉他的外甥,“火车开动以后,会有两个穿制服的顺甬道走来问你要车票,你不要理他们,他们是骗子。”
“是的,舅舅。”麦立克点了点头说。
“走不到20里,会有一个和颜悦色的青年来到你跟前,敬你一支烟。你就说不会。那烟卷是上了麻药的。”
“是的,舅舅。”麦立克微微一怔,但照例点了点头。
“你到餐车去,半路上会有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故意和你撞个满怀,差点儿一把抱住你。但是,你要理智地走远些。那女子是个**。要是她逗你说话,你就装成聋子。这是唯一的摆拖之道。”
“是的,舅舅。”麦立克不禁有点惊讶,还是点了点头。
“我在外边走得多了,以上并非我无中生有的胡说,就告诉你这些吧!”
“还有一件,”嘉乐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叮嘱道,“晚上睡觉时,把钱从口袋里取出来放在鞋筒里,再把鞋放在枕头底下,头再枕上,别睡着了。”
“是的,舅舅,多谢您的指教!”麦立克向他的舅舅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二天,麦立克坐上了火车,横贯美洲向纽约而去。
那两个穿制服的人不是骗子,那个带麻药烟卷的青年没有来,那一个漂亮女子没碰上。第一晚麦立克把钱放在鞋筒里,把鞋放在枕头下,一夜未合眼。可是,到了第二晚他就不理会那一套了。
第二天,他自己请一个年轻人吸烟,那人竟高兴地接受了。在餐车里,他故意坐在一位年轻女子的对面。吸烟间里,他发起了一桌扑克。火车离纽约还很远,麦立克已认识车上的许多旅客了,而客人也都认识他了。
火车经过俄亥俄州时,麦立克与那个接受烟卷的青年,跟两个瓦沙尔女子大学的学生组成一个四人合唱队,大唱了一阵子,获得旅客们的好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