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改变一生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你真蠢,什么事都做不好。”这话是一个女人对她儿子说的,原因是小男孩从她身边走开了。
她说这话时声音很大,周围的陌生人都听得到。男孩挨了骂,一声不响回到那女人身旁,低着头。
也许这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小事有时会长留心中。简单的一句骂人话拖口而出,言者或许以为无伤大雅,其实可能影响深远。“你真蠢,什么事都做不好。”诸如此类的话,可能影响听者的一生。
曾经有这么个故事:达柯夫小时候生*怯懦害羞,缺乏自信,没有什么朋友。1965年10月里有一天,他的中学英文老师丝.布罗赫太太吩咐学生做一项作业。他们当时刚读完《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小说,布罗赫太太叫学生每人为此小说续写一章。
达柯夫写好后就交卷。如今他已不记得当年他写的那一章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记得布罗赫太太给他什么分数。他只记得——他会一辈子都记得——布罗赫太太批在作业上的评语:“写得很好。”
一句话。一句话就改变了他一生。
“看到那四个字以前,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说,“看了她写的评语,我回家就写了个短篇故事。其实我很久以前就想写作,只是我从不相信自己做得来。”
那一学年余下的时间里,他写了许多短篇故事,总是一写好就带回学校去请布罗赫太太批阅。她鼓励他,鞭策他,坦率指出他的错误。“她正是我所需要的导师,”达柯夫说。
然后他当选为中学校报的编辑。他的信心逐渐加强,胸襟也一天天开阔,就此开始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达柯夫深信,要不是布罗赫太太批了那四个字,这一切不可能发生。
校友会三十周年聚会时,达柯夫回到母校,并且去探望了布罗赫太太,这时她已退休。达柯夫跟她说了她那四个字对他的影响,然后告诉她,全仗她帮他培养出了做作家的信心,他后来也帮助一个年轻女子培养出了自信,成为了作家。他告诉布罗赫太太,那女子在他办公室里上班,同时上夜校修读中学程度文凭课程。她常向他请教意见并请他帮助。她尊敬他,因为他是作家,而这也是她找他帮助的原因。这女子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布罗赫太太听了他帮助那年轻女子的事之后很感动。“我想我们俩都明白她的影响是多么深远。”达柯夫说。
“你真蠢,什么事都做不了。”
“写得很好。”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也许能改变一切。
师长的言传身教往往能影响幼小者的一生的品格和命运,一个小细节就足以让被教导者消极或奋起。注意细节,积极正确引导,是长辈应尽的责任。
母亲的鞭策
人类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哈伯德
罗素.贝克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在他的心中,她仍然活着,甚至还会在天未亮时就把他弄醒,对他说:“如果有什么是我最不能忍受的,那就是半途而废。”
罗素.贝克这辈子不知听她说过多少次这句话。就是现在,他躲在被窝里,在黑暗中慢慢醒过来,也能感到她在气冲冲地教训他这个只想重回梦乡而不想去面对新的一天的人。
罗素.贝克默默地**: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我有权迟些起床。
“罗素,你跟瘪三没有两样,都是不思进取。”
从罗素.贝克还是个穿短裤的小男孩起,母亲就不断的用这些话来鞭策他。
“小伙子,要有点志气!”
“有时候,你的表现使我觉得就是一枪把你轰掉也只是浪费子弹。”
母亲的表兄艾文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他是《纽约时报》的执行编辑,足迹遍及欧洲各国。母亲常常以艾文为例,说一个人即使没有天分,也可以有成就。
“艾文不比别人聪明,但你看看他今天的成就。”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在罗素.贝克的耳边重复。她想告诉他,要做到像艾文那样并不需要很聪明,攀上高位的方法便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母亲看到罗素.贝克可能在文字方面有点天分时,便开始对他加以栽培。那时他们虽然非常贫困,但母亲仍然给他订购了一套《世界文学名著选》。
1947年,罗素.贝克从约翰霍金斯大学毕业。知道巴尔的摩市的《太阳报》在招聘一名采访犯罪新闻的记者。罗素.贝克有两三位同学同时申请了这份工作,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挑中了罗素.贝克。这份工作的周薪仅为30美元,罗素.贝克向母亲抱怨,说这么低的薪水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实在是侮辱。但她丝毫没有同情罗素.贝克。
“如果你肯努力工作,”她说,“也许就可以做出点成绩来。到时,他们自然会给你加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