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成的马戏
善良与品德兼备,有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
——萧伯纳
至今,狄克仍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作为父母的独生子,他们对他疼爱有加,不管他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他。爸爸挣钱不多,可他们家的生活却十分幸福美满。
狄克顺利通过了升学考试,父母允诺带他去逛一年一度的博览会。那天,狄克很早就起了床。他洗了个澡,穿上生日时父母为他买的新衣服,他们便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到达博览会时,那儿已经挤满了人。会上游玩项目和商品很多,男人有的打扑克,有的玩游戏;女人则大多忙着购物。每个人对博览会都是非常享受的样子。作为孩子,狄克第一次看到马戏团,感到非常新奇和激动。排队买票的人很多,他们不得不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就在队伍一点点地往前挪动时,他发现前面不远处站着两个大人和5个孩子,显然他们是一家人。
他们看上去家境并不富裕,但穿着非常整洁。孩子们兴高采烈,因为他们马上就要看到马戏团的表演!如果他没猜错的话,他们一定和狄克一样,也是第一次来看这样的表演。
轮到他们时,孩子爸爸问售.票员两个大人和5个孩子多少钱。听了售票员的答复,他的脸顿时变红。显然是价格太贵,他付不起。他失望地看着5个孩子,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们脸上的喜悦很快就会消失。
就在这时,狄克的爸爸注意到了.他的困境。于是,便将手往兜里掏了一下,故意带出一张100努扎姆(不丹货币)的票子,让它掉在地上却假装不知道。其中一个孩子看到掉在地上的钱,急忙捡起交给他的爸爸。那位爸爸便用这钱买了马戏票。但他心里非常明白,这是狄克的爸爸在有意成全他们。他非常感激地朝他的爸爸笑了笑。
但当时狄克的爸爸身上只有.那100努扎姆,把钱给了他们,他们只好回家。狄克失望透了,很想大哭,可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他不能这样。
就在他们要动身回家时,那位爸爸眼含热泪和感.激突然走近狄克的爸爸。他一再感谢狄克的爸爸挽救了他5个孩子的幸福。
那天夜里,狄克什么也没吃就**睡觉了。看到他.生气和沮丧的样子,爸爸答应明年一定带他去看马戏团表演。可他很长时间不理解爸爸的所作所为。今天,狄克终于认识到爸爸的善举是多么的伟大。尽管他没有看成马戏表演,可他一个人的牺牲却成全了5个孩子的幸福。
帮助别人,不仅使对方感到快乐,而且我们自己.也会愉悦,当我们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时,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也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善有善报
以德报德是恩.惠所固有的特点。不但他人的恩惠要回报,而且自己也要开始施惠于人。
——亚里士多德
大家叫他傻子、白痴。他的真名叫安托希.苏钦斯基,是个乌克兰农民。因为他对有生命的万物都敬之惜之,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打死。所以,住在波兰与乌克兰边境上的扎布罗夫村的人都嘲笑他。
1941年,希特勒的军队攻入该村,把村子里的犹太人一车一车地运到灭绝人*的集中营去。傻子苏钦斯基这时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
他仅凭两只手,在自己的农舍下面掘了个地洞,在地洞里把一家人掩藏了两年。这家人姓蔡格,包括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
一次,苏钦斯基听说纳粹分子将要带接受过寻人训练的狗到农庄搜查,他便整夜不睡,把户外厕所的粪便铺在地上,又撒上胡椒,使狗嗅不出人的气息。德国人来了,但他们没有找到蔡格一家。
1944,蔡格一家人得到解放后,在德国的失所人士居留营住了3年,然后移民到了美国。
此后多年,蔡格家经常给在苏联的苏钦斯基寄去食物及衣服。苏钦斯基既不识字,更不会写字,只好画朵花请邻居寄给蔡格家,表示东西收到,他很感谢。但是到50年代末,就不再有这些表示感谢的信息了。蔡格家去打听,苏联官员告诉他们,扎布罗夫村没有安托希.苏钦斯基这个人。
直到1987年初,已成为新泽西成功商人的蔡格的儿子雪莱,才获悉苏钦斯基与他家联系中断的原因。原来苏钦斯基得了一场大病,患病时搬到了邻镇,由镇上一个侄儿照应。他恢复健康后才回到扎布罗夫。
一位苏联音乐家,因为雪莱.蔡格帮他解决了访问美国的签证,答应回国后打听苏钦斯基的下落。但是好几个月过去了,依旧音信全无。
到了1987年年底,雪莱.蔡格因为工作去了莫斯科。那位音乐家拿出一张近照给他看,照片是他与一位85岁的老人站在一所破旧不堪的农舍前的合影,那老人就是苏钦斯基。
“我一下子愣住了,”雪莱.蔡格回忆说,“我当时不知如何才能向那些舍己救人的人表达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心意。”
他寄了一张短笺给苏钦斯基,苏钦斯基通过朋友复了信,仅仅一行字:“你无法想象我多么渴望见到你。”
雪莱.蔡格回到美国后,打电话给母亲和弟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接着便着手策划了一次欢愉的团聚。
去年6月,蔡格一家人44年来第一次回到扎布罗夫。全村的人手持鲜花在街上列队欢迎。他们由镇长带领,驱车前往他们当年甜菜和一点点面包活了两年的那个地洞。
苏钦斯基手捧着一条面包,上面覆盖着一块传统的乌克兰布,迎接蔡格一家人。雪莱.蔡格遵照风俗习惯亲吻了面包。村民们齐声欢呼,场面热闹非凡。
“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雪莱.蔡格回忆道,“安托希.苏钦斯基,曾经这个傻瓜,村里的白痴,现在已是公认的英雄人物了。因为在这些人当中,是他做了应该做的事。”
蔡格一家离开扎布罗夫前,给苏钦斯基买了一台电视机,这在小村子里是件宝物。他们还满足了他唯一的要求:给他一本《圣经》和一本英文词典。
蔡格一家继续按月寄生活津贴给他,苏钦斯基许愿,他们一家下次探访他时,他会用英语迎接他们。
“他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报答不完的。”雪莱.蔡格说。他已经采取行动,把苏钦斯基的名字放在以色列的600万死于大屠杀的犹太人的纪念碑上——把他列为曾冒生命危险救过犹太人的一个正义的异教徒。
“不过最重要的是,”雪莱.蔡格说,“这些事给世人以启示,就是善有善报,为善者将使人永志不忘。”
撒下爱的种子,必然得到爱的回报;播下恶的种子,必然得到恶的果实。这不是一种宿命,而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偶然*里所蕴含的必然*。
天知地知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11岁的詹姆斯.兰费蒂斯,一有机会就会去湖中小岛上那个属于他家的小木屋旁钓鱼。
一天,詹姆斯.兰费蒂斯跟父亲在薄暮时去垂钓,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卷轴钓鱼竿放钓。鱼饵划破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