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最主要的是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当然这两种只是最基础的,进过一两百年的发展,胶片还有在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但是后面这些都是锦上添花,进一步提升质量而已,就算朱棣不使用这些,问题也不大。
看完这些后,片基的问题有解决的思路了,朱棣再看向下一步,也就是感光乳剂。
这个不需要查,朱棣就知道这其中必然包含卤化银,卤化银对光敏感,会发生反应,这是高中知识,朱棣多多少少都清楚一点。
而照相机的实现原理,正是基于这一点。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自己不清楚的,比如卤化银包括氯化银,溴化银等等一些列的卤族元素,都有对应的卤化银,那种最合适用来做相机?还有就是卤化银又如何加工成为感光乳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棣打开平板,查询感光乳剂的资料。
“感光乳剂是指一种具有感光性质的涂料,通常由溴化银和明胶组成,其中的溴化银起主要的感光作用。明胶起到载体和加强光敏性的作用……”
根据朱棣发现的资料,发现这东西并不难做,而且这东西用起来也不复杂。
感光乳剂涂到片基上就成了可以感光的胶卷,涂到特殊的纸上就成了相纸。
看到这里,朱棣又有两个疑问,
第一,明胶是什么,自己能制造出来吗?
第二,看到溴化银,朱棣第一时间就是想到的海水,之前朱棣派人去修建了盐场,当时朱棣查资料的时候就得知,海水经过结晶后,会析出粗盐,收取了粗盐后,还留下来的海水就是叫苦卤水。
而这里面就富含溴离子,有没有可能用来生产溴化银呢?
想知道这些,还要慢慢的查资料才行。
首先朱棣还是集中在感光乳剂的生产上,看着资料,朱棣在笔记上写道:
“感光乳剂的生产分为四个阶段:
一、配液,制备感光乳剂所用多种原料,都需先配制成一定浓度溶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