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调不听宣这个说法在传统演义小说里是很常见的一个说法,除了二郎神和天庭的关系是这样,隋唐演义里罗艺和隋朝的关系也是这样,都是听调不听宣。
听调不听宣是什么意思呢?先看看隋唐演义里罗艺和隋朝的关系。按照书里的交代,罗艺是秦琼的姑父,是前朝旧将,是在前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不得已投降了隋朝,条件就是听调不听宣。实际上,在每个新王朝推翻旧王朝的过程中,为了迅速推翻旧王朝,都会接收大量前朝旧将,都会给予类似罗艺这种待遇,也就是听调不听宣,允许你保留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地盘,只要不参加反对朝廷中央的活动,其它事情都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自主。
也就是说,听调不听宣一般也就意味着,相对于朝廷来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比如说罗艺,朝廷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调动罗艺参加军事行动,但是不能宣召他入朝觐见皇帝,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他被剥削原有的权力,也就打破了原来的承诺。如果朝廷强行下令要求他入朝,那就等于向他发出了明确的削藩的信号,会导致他们铤而走险,直接起兵造反,反对朝廷。
这其实是每个朝代初期都会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在开国时期的战争中,为了打倒主要对手,不断以各种许诺的条件拉拢过来的临时盟友。比如汉朝开国时的英布、彭越、韩王信、张耳、燕王臧荼,都是这种类型。因为对当时的汉高祖来说,主要任务是打倒项羽,所以这些人加入刘邦阵营,并不是刘邦真的要他们一起打项羽,而是要给最低限度的要求,也就是说,只要他们不参加项羽阵营,出兵帮助项羽打刘邦就可以了。
还有清朝初期的三藩,以及在大同的姜骧等明朝降将,和清朝的关系都和这种关系类似。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里完全可以自主,相当于国中之国。在清朝尚未完全平定全国的时候,他们还有用,所以不会动他们。等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候,没有其他重要敌人了,他们就会成为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对手。所以,当康熙明确要求三藩入朝的时候,对三藩的吴三桂等人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削藩信号,要么他们的地位下降到和清朝其它的地方官员一样,也就意味着完全失去之前相对于朝廷的半独立性,如果不接受这个要求,那就只能造反了。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和华北地区的藩镇同样是这种关系,每个藩镇都是半独立的,名义上服从唐朝中央,但实际上是半独立的,军事、财政、人事、行政都是藩镇自己说了算,朝廷无力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朝廷可以下诏要求一些藩镇参加朝廷的军事征讨行动,比如调动几个藩镇对付一个刺儿头藩镇,但是不能轻易要求这些藩镇的藩帅们入朝中央,如果有这个要求,就会激起直接反对朝廷的叛乱。当然,也有些藩帅们在自己的地盘站不住脚了,会主动请求入朝中央,放弃独立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