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可能是吃坏了肚子,有点腹痛拉肚子,一起来实习一个同学看到了我的情况跟我说可以扎针灸(这个同学之前跟他师父学过一点针灸),他跟我说一针就好,一点也不疼,勉强相信了他。
他拿出一包一次性银针,取出一根小细管比针灸针粗一点比针灸针短一小节,把针灸针放进去对准我腿部大概在膝盖下方那块,用手一按细管漏出的针灸柄,针就扎进去了,很迅速确实不疼。
我像个土老帽一样第一次见这种操作,之前都是见医生直接拿手给人扎,这种操作新手可以拿来用,挺方便而且定位准确,安全卫生,扎进针后感觉这块胀麻,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跟我讲这就是得气。
得气就是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称为得气。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是经络的气血集中在被针灸的穴位处的一种表现。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常按照五十营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气血的高潮28分钟出现一次,其他时间处于低潮。当患病的时候则可能在某些经络中打乱这种运行规律,或使气血运行量减少。通过针灸的方法使穴位得到振奋,发挥自我改善功能,使气血向穴位处集聚,穴位出现明显调动和调整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的能力,这时穴位就处于得气状态。所以得气首先是穴位的振奋,穴位要达到振奋状态,就得有气血的集聚,有了气血的集聚,穴位的感觉和活动能力就会增强,得气一词见于《灵枢·小针解》,它是气至的继续,是守气的依据。
扎针后短短几分钟我的肚子很快就不疼了,腹泻也减轻很多,当时我对穴位并没有了解很多,但这个穴位看起来像是我之前偶然了解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毕竟也是十大养生保健穴之一,得到肯定答复,通过这次才知道针灸的疗效可以那么好而且见效快。
足三里穴: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快速取穴:
1.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穴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2.站位,弯腰。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所指处即为此穴。
学习至今我在临床上遇到大多数脾胃疾病都首先考虑足三里穴,正所谓腹痛三里留,面对各种原因腹痛都能取到比较好的疗效,本穴又善补虚,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也是人体的一个强壮要穴,它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提高正气的功能作用。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为生气之源,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经常感冒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常刺激足三里,以此来增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的正气,自身的正气充足,再有风寒或风热等热邪侵袭人体,就不太容易伤害到我们了。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的许多地方开展过以刺灸足三里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工作。例如陕西省延安县医院曾在感冒流行区域为818名未病者针刺足三里1次(用补法),2个月内被针刺者无一人发病;而对已病者刺灸足三里、大椎等穴,其治疗效果超过口服APC(复方阿司匹林)。
在讲一个我运用本穴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案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