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道长后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已久的想法—当道士,如此开启了疯狂寻道友,打听怎么着才能当道士,得知原来道士有两大类,既:正一教和全真教
1.正一派以斋醮、符箓为主,说白了就是捉鬼驱邪,祈福禳灾,目的是驱魔保民;全真教以炼丹、修仙为主,目的是得道成仙。
2.正一派,可以饮酒,不持荤戒,也可以结婚生子。而全真派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所有虔诚的全真教徒不可以结婚。
3.从派别分化上讲,正一在元以后就没有什么大的分化变动,宗龙虎天师祖庭(现祖庭暂移台湾)。全真自创立之初便不断分化出大大小小许多派别,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主流的是龙门派。
4.从地位上讲,正一在古代(金元两朝除外稍可匹敌)一直处于受统治者承认的正统地位。而全真教并不被统治者认可,其影响远不如正一派大。
5.从地理上讲,正一较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而全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
自古圣贤崇黄老,天下隐士多道家。
正一道教的前身是“五斗米道”,是张道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四川鹤鸣山首擎道教之大旗。因张道陵是奉天行道之师,故被尊称为“张天师”。
在历史的推动下,宋元时期道教史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王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道。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全真”。其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
与道友论快速掌握针灸
在一个道教交流群中讨论中医,有一位道友问我可不可以教他针灸?了解到他是家传的正一道士,擅长奇门术数,想学一些中医,以医论道。
约好时间后他来单位寻我,第一次见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十左右的青年,留着山羊胡,身穿一身亚麻装,带着龙头戒,互相抱拳礼后进诊室交流。
我先开头聊起怎么学针灸入门比较快,我针灸入门是从给患者拔针开始,学的最快最容易掌握的是平衡针,我推荐他学平衡针,然后又分享了给他之前收集整理的针灸快速入门法,这个对我帮助也很大,从来没有想过针灸也能那么简单学会,读者如果想学针灸可以仔细看看我整理的经验。
真正的东西都是“大道至简”“真理素朴”。可以把博大精深的针灸学可以化为可操作性的几个具体的步骤。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入门操作针灸治病,但是也不能依赖这种捷径,这只是刚开始入门时无法掌握针灸治疗思路时用来应对病情的方法
针灸取穴可以从六个方面考虑,第一,八总穴;第二,八会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还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全息取穴方法。
一.八总穴
学八总穴取穴先记住一个歌诀‘头面合谷收,颈项寻列缺,胸脘内关求,脘腹(足)三里留,腰背委中取,胸胁阳陵泉,少腹三阴交,颅脑找太冲。
比如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就可以选取太冲与合谷穴。
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和胸部有关,心烦情志方面与颅脑有关。则可以选取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在如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取穴。
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取穴。
常见的头痛头晕我们就可以选取合谷穴与列缺穴,腹痛拉肚子就可以选取足三里穴,女性月经痛就可以寻三阴交穴,
八总穴是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效的必备穴位。针灸的初学者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诊治观念。
二.八会穴
针灸取穴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它们分别是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我编成的熟背歌诀按照“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循序排列“章门中脘膻膈俞,阳陵太渊大绝骨”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1.腑会中脘:祖国医学认为,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六腑之大源”,说明胃在六腑中居首要地位。中脘又为胃之募穴,当胃之部。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完谷不化,黄疸等各种腑病,尤为治疗胃与大小肠病症的主穴。
2.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为脾之精气结聚之处。由于“五脏禀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为精、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故睥在五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是“盛则可盛”。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完谷不化胁痛、痞块、溺多白浊等各种脏病,尤以主治肝、脾疾患为重点。
3.筋会阳陵泉:膝为众筋会聚之所。《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故又有“肝合筋”,肝为脏属阴,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属阳,胆为阳木,主春天少阳生发之气,俗称“一年之计在于春”,阳陵泉,又为足少阳合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膝伸不得屈,胁肋痛,口苦,主要有疏筋络,利关节,清肝胆之功。
4.髓会绝骨: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又称脑为“髓海”。这就上有髓海,下有髓会绝骨主治中风,手足不遂,膝痛,胸胁胀等病症。因脑为髓之海,故髓会绝骨为治疗脑病的主穴,有补肾健脑之功,多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还可防止复中。
5.骨会大杼:大杼穴是膀胱经穴位,大杼穴与骨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所处的部位上。因脊椎骨两侧有横突隆出,形似织杼,故名大杼。其次,大杼穴为多条经脉相会处,而这些经脉均与肾有特殊关系,在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大杼主治肩胛骨痛、颈项强痛不可俯仰。
6.血会膈俞:血液的正常循行,是各个内脏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脉,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的作用,血液才能布散全身。除心肺的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流摄,和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的调节。因而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心、肺、脾、肝四脏在经脉循行上均与膈膜直接相连,而膈俞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膈膜产生。所以,是治疗血病的总穴,具有和血理血之功,兼治心、肺、肝、脾、胃等有关的病症,近来用本穴配以脾俞、郄门、血海等穴治疗贫血,有一定疗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