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议一从令式,排列教习。文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每佾八人。左手执
籥。《礼》云:“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有“籥师教国子”,《尔雅》
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谓之簅。历代已来,文舞所用,凡用籥
六十有四。右手执翟,《周礼》所谓羽舞也。《书》云:“舞干羽于两阶。”翟,
山雉也,以雉羽公析连攒而为之。二人执纛前引,数于舞人之外。舞人冠进贤冠,
服黄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白练衤盖裆,白布大口袴,革带,乌皮履,白
布袜。武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左手执干。干,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
也,其色赤,中画兽形,故谓之朱干。《周礼》所谓兵舞,取其武象,用楯六十
有四。右手执戚。戚,斧也,上饰以玉,故谓之玉戚。二人执旌前引,旌似旗而
小,绛色,画升龙。二人执鼗鼓,二人执铎。《周礼》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铎,
以通鼓,形如大铃,仰而振之。金錞二,每錞二人举之,一人奏之。《周礼》
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铜铸为之,其色黑,其形圆,若椎,上大下小,
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围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状,旁有耳,兽形衔镮。二人执铙
以次之。《周礼》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如铃无舌,摇柄以鸣之。二人
掌相在左,《礼》云:“治乱以相。”制如小鼓,用皮为表,实之以糠,抚之以
节乐。二人掌雅在右,《礼》云:“讯疾以雅。”以木为之,状如漆筒而弇口,
大二尺围,长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纽,髹画,宾醉而出,以器筑地,
明行不失节。武舞人服弁,平巾帻,金支绯丝大袖,绯丝布裲裆,甲金饰,白
练&p;lt;木盖&p;gt;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袴,乌皮靴。工人二十,数于舞人之外。
武弁朱翙,革带,乌皮履,白练礻盖裆,白布袜。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义镜》
云:常设毡案,以毡为床也。今请制大床十二,庆容九人,振作歌乐,其床为熊
罴貙豹腾倚之状以承之,象百兽率舞之意。分置于建鼓之外,各三案,每案羽葆
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箫二人,笳二人。十二案,乐工百有八人,
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下,容止端正者。其歌曲名号、乐
章词句,中书条奏,差官修撰。
从之。(《欧阳史·崔棁传》:高祖诏太常复文武二舞,详定正冬朝会礼及
乐章。自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
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其年冬至,高祖会朝崇元殿,廷设宫悬,二舞在北,登
歌在上。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进贤。黄纱袍,白中单,白练礻盖裆,白布
大口袴,革带履,左执枿,右秉翟,执纛引者二人。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
平巾帻,绯丝布大袖绣裆,甲金饰,白练礻盖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袴,
乌靴,左执干,右执戚,执旌引者二人。加鼓吹十二案,负以熊豹,以象百兽率
舞。案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箫、笳各二人。王公上寿,天子举爵,
奏《元同》;二举,登歌奏《文同》;举食,文舞《昭德》,武舞《成功》之曲。
礼毕,高祖大悦,赐棁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赞叹之。然礼乐废久,而制作简缪,
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参乱雅音。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
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明年正旦,复奏于庭,而登歌发声,悲离烦
慝,如《薤露》、《虞殡》之音,舞者行列进退,皆不应节,闻者皆悲愤。开运
二年,太常少卿陶穀奏废二舞。)
汉高祖受命之年,秋九月,权太常卿张昭上疏,奏改一代乐名,其略曰?
昔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
《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周室既衰,王纲不振,诸乐多废,
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秦、汉以来,名为二舞:文舞,《韶》也;武
舞,《武》也。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代因而不改。贞观作乐之
时,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贞观中,有《秦王破
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前朝行用年深,
不可遽废,俟国家偃伯灵台,即别召工师,更其节奏,今改其名,具书如左:祖
孝孙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请改《治安之舞》;武舞曰《凯安之舞》,
请改为《振德之舞》。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九功舞》,
请改为《观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
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
神。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
又请改《十二和乐》云:
昔周朝奏六代之乐,即今二舞之类是也。其宾祭常用,别有《九夏之乐》,
即《肆夏》、《皇夏》等是也,梁武帝善音乐,改《九夏》为《十二雅》,前朝
祖孝孙改雅为和,示不相沿也。臣今改和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也。《十二
成乐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之乐》,请改为《禋成》;祭地祇奏《顺和》,请
改为《顺成》;祭宗庙奏《永和》,请改为《裕成》;祭天地、宗庙,登歌奏《
肃和》,请改为《肃成》;皇帝临轩奏《太和》,请改为《政成》;王公出入奏
《舒和》,请改为《弼成》;皇帝食举及饮宴奏《休和》,请改为《德成》;皇
帝受朝、皇后入宫奏《正和》,请改为《骍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请改为《允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请改为《庆成》;郊
庙俎入奏《雍和》,请改为《骍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
《寿和》,.kansh.请改为《寿成》。
祖孝孙元定《十二和曲》,开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凡制作
礼法,动依典故,梁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十二律之变,辄
益三和,有乖稽古。又缘祠祭所用,不可尽去,臣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齐太公
庙降神奏《宣和》,请改为《师雅之乐》;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奏《祴和》,
请废,同用《弼成》;享先农、耕籍田奏《丰和》,请废,同用《顺成》。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乐》等曲,今具录合用处所及乐章首数,一一
条例在下。
其歌词文不录。
е飛葉書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