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唐初时,西苑改名为芳华苑,武则天时,洛阳荣升为神都,西苑则随之被定名为神都苑。有唐一代,曾有六位皇帝先后移都洛阳,历时长达40年之久。作为皇家园林的西苑,范围虽缩至周围126里,但风光依旧不减当年。仅高宗显庆年间,建的宿羽、高山两宫,花费就高达3000万贯。西苑的俊美壮丽,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此,西苑成为日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的鼻祖。
想到此处,李复不由很有些期待,便打辆车直奔西苑公园。
公园里人似乎不是很多,李复一进大门,就看见一道长长的幕墙,上面是大型唐三彩瓷板壁画“西苑胜景图”,绘的是1300多年前隋代西苑的美丽景色,看了一遍,李复才进了园子。
此时正是初夏,洛阳一年一度的“牡丹节”在半个月前刚刚闭幕,闻名天下的牡丹大多也已凋谢,不过还有别的花草还在尽情展示着自己的身姿,阳光下的绿色,浓的几乎化不开。
园内青瓦粉墙,玲珑典雅,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百余亩的人工湖碧波荡漾,湖中两个小岛上,数个亭阁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波动。
李复避开周围三三两两的人群,独自靠着水边缓缓走着。一边观赏着面前的景色,一边回忆历史上对西苑的描述。
据史书记载,西苑南部是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错落有致的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有若神变,其静之美、其动之奇,令人恋而忘返。那人工湖应该就是眼前这个湖了,可是西苑北面那条蜿蜒盘亘的龙鳞渠,面渠而建的各具特色的十六宫院,其中有“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的逍遥亭,如今都已经毫无踪迹。
遥想当年,隋炀帝常在月朗星稀之夜,领宫女数千,在《清夜游曲》乐声中,骑马踏月游玩,一派香艳之极的旖旎景象。之后至唐,西苑成为皇帝与群臣游玩的地方,君臣一起泛舟湖上,一边欢宴一边欣赏歌舞,其乐融融,也别有一番情调。当年的繁华,真是笔墨难以形容。
然而,繁华之后,却是难以接受的冷酷现实,自安史之乱后,这至美的皇家园林终随着大唐帝国的衰退逐渐颓败。
李复不禁叹了口气,他素来喜欢历史,特别是唐史,常常读起,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对于开放和繁荣的大唐极为向往,而对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的败落则更是感慨万千。
巍巍中华发展至大唐天宝年间,当之无愧的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时,从长安城西的安远门向西一万二千里都是大唐的领土,村落相望,桑麻被野,共统辖三百余郡,编户近千万,人口达五千多万,想来就让人热血沸腾。可是自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十亡**,人口狂减,十多年后的大历年间,编户仅剩百万余,可见叛乱所致惨状。
李复将目光投向远处,水面在轻风之下荡起微微的波纹,这个湖当时是叫做凝碧池吧。
当年,安禄山占领洛阳之后,就在此处宴请麾下将臣,由俘虏的大批乐工在旁演奏,欢闹声中却听得有人哭泣,大骂安禄山,又掷手中琵琶去砸他,结果被当场格杀,这人就是雷海青。
“万古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王摩诘为他写下了这首诗,当时的王维也落入了叛军之手,后来还是凭借此诗才免遭朝廷降罪。李复默默念着诗句,心中竟有些愤然。
在位四十五年的玄宗李隆基,开始时还能用名臣,谏得失,到得后来,却是忠奸不分,好大喜功,一味的在后宫享乐,以致促成八年叛乱。及至肃宗、代宗,从战乱中经历而来,也竟不能吸取教训,什么时候都没有真正为天下百姓考虑过,甚至为了尽快平定安史叛乱,舒舒服服的做自己的皇帝,UU.ukshum竟与回纥约定,借回纥之兵收复京都后,土地人民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以至于除了叛军之外,回纥兵也多次肆行劫掠,搞得老百姓妻离子散,家尽财空,大唐的繁华世界终沦为残破尘土。
“虽有奸臣贼子,但昏庸的皇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复呼出一口气,似乎想把心中的这股烦闷都吐出去。
李复抬起头,注视着水面,想平静一下有些激动的心情,忽然,不远处的水面翻出一片水花,似乎水中有什么东西,不禁好奇心大起,几步走过去,想看个究竟。
谁知刚走到那水边,还没看清楚,脚下突然一滑,竟掉进了水中!这湖是人工湖,自然不是海边那样的缓坡,水一下子淹没了李复的头顶。
李复大骇之下,拼命挥动手臂,蹬着双腿,这一刻,自己脑海里竟然清清楚楚地闪过一个念头:以前真应该好好学习游泳。
眨眼间,已经喝了好几口水,呛的他说不出的难受,然而求生的**使他不停的挣扎着……终于,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时,双手似乎扒到了岸边,他昏沉沉的勉强爬上岸,全身还没有完全脱离水面,就觉得全身力气已经用尽,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