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言道:“军制寻常之时难以变更,良将也是可遇不可求,只有这兵器,若是能多加人工,恐怕还能有所突破。”
李复知道现代的军制也不可能放到此时来,就是让自己改,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的,而良将自己知道的这时候也没几个,还真只有兵器,若有自己加以协助工匠,进行技术之改造,可能会有突破,再说自己早已说过准备改造冶炼的。
当下看了看铺中挂着的两柄横刀和那把普通长剑,道:“兵器相对来说是简单一些,比如刀剑,若我大唐军队所用都是宝器,能破敌之甲,斩敌之兵,确实能提升士气和战力。”
李仁言听言,将自己身上所佩的长剑解下,拿起来,道:“比如此剑,已能劈铁破铜,只是这样的兵器价值太过昂贵,少之又少,别说装备军队,就是分给将领,恐怕也找不出这许多来。”
说着抽剑出鞘,李复顿觉一股寒光,不由眯了一下眼睛,赵老四早喊了一声“好剑!”再看那剑,不说鞘上古色古香,还镶了不少宝石金银,而剑身似有龙纹,渗着寒气,竟将这铺子中热气烘烘的感觉压了下去。
赵老四口快,道:“好剑!我们打造的剑和这剑比起来,只算烧火棍了!”
李复也赞道:“这剑即使比不得上古的龙泉、泰阿,也不逞多让,仁言兄能使此剑,必为大富大贵之人。”《越绝书》上说“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泉、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李复这么比喻他的剑,自是高赞了。
李仁言含笑不答,却说道:“李兄,若是能将我大唐军士所佩兵器都打造成如此神兵利器,那可就……”后半句没有说出来,估计是他自己也觉得不太可能。
李复却道:“这也不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说着就顺嘴了,把电影名都说出来了。
李仁言闻听却大惊,问道:“难道李兄有打造神兵的办法?”
赵老四更是吃惊,眼珠子又瞪的溜圆,连嘴都张的老大,望着李复,像是希望再告诉他一个赚钱的好门路一样。
李复没有直接回答,看了看铺中的摆设,向赵老四道:“如今炼造铁器,是用炒钢再用百炼之法,反覆加热锻打而成?还是将熔融之态的生铁和熟铁合炼,然后再锤再炼的灌钢之法?”又望望炉中,“是用煤烧的炉子?”
赵老四连连点头,道:“我们多用后法,以生铁化水渗淋到熟铁中,取出加锤,再炼再锤,最后成钢。”见李复要讲冶炼之事,便叫过来两个年纪稍大的铁匠,要他们一起听。
李复对李仁言道:“兄台可记得干将、莫邪成剑之事?”
古时这名剑之事,众人都不陌生,《吴越春秋》里面记载说:“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之金英,……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300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见李仁言点头,李复继续解释道:“古时候炼铁用的是气囊鼓风,用木炭来炼。但气囊所鼓风太弱,如今用排囊或水排鼓风,ww.uknshu.om效能虽大大提高,但还尚显不足。木炭虽然好用,但烧炼过于费事,所得也有限,现在用煤,得之虽易,但也有缺点:一是所含杂质较多,会渗入生铁,二是炼渣多,炉子容易坏,三是煤容易爆裂,影响炉中透气。”
李复小的时候,就常常在村头的铁匠铺里看打铁,所以熟知这些技艺,而他的故乡,春秋时是传说中的古帝柏皇氏后裔的封地柏子国,后为楚所并,战国时属韩,称合伯,是著名的冶铁铸剑重地。当时有“天下宝剑韩为众”的说法,战国时纵横家苏秦曾说:“韩卒之剑戟皆出于棠溪、合伯、龙泉”,“皆陆断牛马,水截鸿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著名的龙泉宝剑便是那里的龙泉水淬火制成的。至今也是国家的特宽特厚钢铁基地所在,所以李复以前对钢铁铸造也下过一番功夫,在这里竟派上了用场。
赵老四和那两名铁匠怎么也没有想到,面前这看起来养尊处优的公子哥,竟然对炼铁锻造如此熟悉,他们干了一辈子,也都是凭借上一辈相教和自己慢慢积累经验,并没有形成什么理论,如今面前这人说来,竟样样都对,听的他们心中很是痒痒。
李仁言也没有想到,李复真的了解锻造之术,见他说如今的鼓风和燃料都不足,忙向其问道:“李兄既知不足之处,那定是有改进之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