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一边打鼓,一边上前细瞧,这爆竹外壳确实都是竹节,想来少华买的不是便宜货,这竹节有几种大小,但粗细都颇为均匀,那前来送货的伙计见状,忙夸赞他们“震雷坊”的爆竹又响又脆,都像是打雷一般,称得上是京城第一家。
李复拿起一只,只觉入手沉重,这竹节内却是填实的,在一头有片纸盖着一小孔,揭开纸片,孔内并无炮捻之物,直接就能瞧见里面的黑色粉末,想来是因为怕里面的粉末洒出,才专门贴着纸片挡着。
看到里面那黑色粉末的时候,李复心中才略略松口气,若没有这些,他岂不是白买这许多爆竹。
顺手将手中的爆竹递给少华,要他先试放一个。少华正求之不得,跑去取了火种,将那爆竹放在院中空地上,将火对准那小孔,只听微微的嘶一声,孔口的粉末已经点燃,刹那间,嘭的一声脆响,果然颇为宏亮震耳,再看那竹节,早已炸的粉碎。李复不觉稍稍点头,看来这里面的火药威力已不算很小。
李复一边安排人卸下车上的爆竹,一边与来送货的伙计交谈,这才得知,原来这爆竹乃上栗麻石人李畋所创,也是他们的祖师爷。李畋生于唐武德四年,因居所在山中,附近水田甚多,常有瘴气,他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很有效果。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得了一种病,久治不愈,于是诏告天下,寻能救治之人。李畋见到皇榜,觉得与自己碰到的瘴气相似,于是揭下皇榜,愿冒死一试。便做了一百个小竹筒,填入火药,进京为太宗治病。他在太宗四周置放小竹筒,同时燃放逼退瘴气,使太宗得以康复,也因此被敕封为“爆竹祖师”,令其以爆竹为业,造福万民。
李复不时点头,心想此时虽还没有使用纸包外壳,但里面的火药却是真材实料,倒不会影响自己日后使用。他却不知,这爆竹到了宋代才开始使用纸质来做外壳,这唐代还不曾使用。不过烟火药出现在七世纪初,隋炀帝时便有“灯树千古照,花焰七枝开”之句,就是描述烟火的壮丽景观。之后又出现黑火药,此时这爆竹里面填置的便是后者。
李复听完,对那几个伙计道:“我素来喜爱此物,所以过年便买来这许多,但终究不够过瘾,很想自己试制。你们回去和东家说一声,就说我愿买下这‘震雷坊’,看他是否愿意。”
几个伙计面面相觑,没有想到这买主真的是财大气粗,买来这两车还嫌不够,还要连他们‘震雷坊’也买下,实在是大手笔,心想这爆竹坊其实就是做个节气生意,过年时怎么都好,但平日却几乎没有什么生意,掌柜的维持这一摊子也颇为不易,若是回去说说,还真说不定就愿卖呢。
当下几人便都回道:“愿回去告与掌柜,请公子等候消息便可。”
少华一边听了,暗自吃惊,想不到阿郎对这爆竹如此喜爱,竟然还想买下做爆竹的工坊来,那日后再想放爆竹玩耍岂不是极为方便之事,心下很是欢喜。
想不到次日一早,那“震雷坊”的陈掌柜便登门拜访,还又送来一车上好的爆竹,见了李复,极为有礼,不消说是愿意卖的。其实这掌柜心中也颇有打算,节庆之时生意虽然不错,也能赚得不少钱财,但平日里却是赔钱的,一年到头,打平已是不易。若把这工坊卖给李复,那就什么时候都能拿到份钱,又很省心,何乐而不为呢。
一番长谈之后,陈掌柜拿到了一个满意的价格,“震雷坊”连同他自己在内就全部属于李复所有了。
元结这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好好在府中待过,他照李复意思去和今年应举的众士子们交游结识,不停的打哈哈,到处赏景赋诗,表面看起来轻松有趣,实则自知其中痛苦,若不是当初答应李复时说的信誓旦旦,那早就不干了。
众士子们来到这京城,新鲜之极,真是做什么的都有。有人整日将自己关在客店苦读经书,希望在最后的时间里再多背上几句;有人整日里东游西荡,四处闲逛,寻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有人白天睡觉,晚上则直奔平康坊勾栏之处风流;有人到处拉人一起游景题诗,想方设法表现出自己的高雅诗才;也有人和元结一样,四处交游,结交有识之士;但更多的,还是众人聚在一起谈天论地,上及朝廷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知道一成便能说成十成十的真实,显得自己消息灵通,不同于常人。
京城的几个大客栈里面已成了外地来京士子们的集中之地,每日里都有人在此高谈阔论,元结这日来到此处,刚进客栈大门,便听见一群人议论纷纷。
“听说杨右相遴选官员之时,不看品德能力,只看候选时间,若候选时间够长,便根据资历和缺额,分配官职呢。”
“那岂不是远离圣人之道!那一直候选的,必定是些没有能力之人,若都如此,真正有能力的人却难以得到升迁,这不是小人得道嘛!”
“若照此说,我等即使中举,也难有什么出路啊。”
“那也不见得吧,我等若得中进士及第,天子还要召见呢,到时候杨右相岂能将我等置之不理?没听说好多当官的都夸赞杨右相,说他爽快大方,做事干脆,以前要用好久才能做完的事情,他一会便能做完。”
“得了吧,这位老兄。夸赞他的那些官吏都是被他提拔安置的候补官员,那些人自然说他好了。至于做事干脆,要都和选拔官员这般做法,能不快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