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科考场设在尚书省厅堂,共试三场,第一场试杂文(诗、赋各一篇),第二场试帖经,第三场试时务策,每场皆有淘汰。
考试之日,元结早早来到考场之外,只见设有多名兵卫,以棘围之,所进场之人均搜索衣服,以防假滥,看起来确实非常严格,但参加过一次科举的元结心中清楚,考场里面却绝非如此。
试厅之外戒备森严,试厅之内却相当活跃,这是有唐一代科考的特有现象,这倒也说明唐代官府的通达与灵活。关于此事,后来曾有记载,说晚唐的温庭筠才思敏捷,“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温庭筠“为邻铺假手”,就是帮人凑句,算是科场违纪行为。因温庭筠屡屡违纪,有一次主考官召他坐在“帘下”,以便监督,但到考毕,他仍然为八个人帮了忙,可见考场监督不是十分严格。
元结入得考场,便看见一人身穿官服,在数人的陪同之下巡视考场,心知这便是本次科考的主考吏部侍郎杨浚。待众士子进场完毕各自坐下,忽然有人问道:“哪位是元结元次山?”
元结一怔,便起身应答,只见杨浚向他道:“你便是撰写新学诸书的元结元次山?”
元结道:“正是。”
杨浚赞许的点点头,让他坐下,道:“想不到应举士子中,竟有如此才学之人。”
元结心中一宽,考前他并没有前去拜见杨浚。很多人会寻找权贵,呈送自己的诗文,叫做干谒,自然也会有不少人去拜见主考官,都想求得功名,已成为惯例,但元结一直以此为耻,不愿为之。加上李复说他这年必然中举,自己心中总是对李复的话深信不疑,就更不会去,却不知一进考场,便得到主考如此赞赏,几乎算是已中榜了一半,只要不是文理不通,有这样的主考欣赏,那是定然中举的。
果然考场中一片羡慕不已的眼光,但都含着佩服之意。众人早知这新学诸书,更有不少人读过,都为书中的学理而折服,此时听说这人便是撰书之人,虽然深得主考赏识,但也都非常服气。
考第一场时,元结就看很多人咬笔捋须,显得是十分艰难,这“杂文”一场中的赋,是为押官韵的律赋,一般要换八韵。换韵时凑句成对,对应试者来说是个难处,往往无合适的句子可以成对,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需要温庭筠这样的帮忙,但自己看来题目却颇为简单,略一思索,便已成文。
第二场试贴经,只要是背书背的好,反而没有杂文那么难,大多士子感觉考的都不错。第三场,试时务策,又难倒了不少人,但对于元结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再说和李复在一起这么久,思想更感开阔,一篇文章做下来,自己都觉得花团锦簇,甚是绝妙。
主考官吏部侍郎杨浚,每次考试都要走到元结身边看看他做得如何,总是边看边点头,待这场文章做完,杨浚看了几眼,忍不住将卷子拿起,略扫一遍,喝一声采:“果然好学识!”
三场考完,众学子的试卷都收起以供判卷。杨浚读过众人文章,最后又将元结的文章细细看了数遍,赞道:“一第慁子耳,有司得子是赖!”此话之意,乃是说元结所写的应试文章在这一届考生中是最令人震惊的,官府若用他则是绝对靠得住的!
当然那时元结并不知道,他出得考场,就立即陪李复开始为学院选址,跑得不少坊间,但都没有合适的院子,无奈之下,最后在开明坊买下一大片地,开始自己建盖。这开明坊距离南面的明德门仅有两坊,居住之人极少,院落之间都相距甚远,有不少开垦的田地,看上去竟不像城内,而更像村野田庄,所以虽然买的地皮不小,却并未花多少钱。
此时正是刚过完年,召集盖房的工匠倒很好招,几天工夫便已招齐。李复与领头之人详细商讨学院的建筑如何个盖法,画了不少图纸,做了不少改变。众人听说这是给做学问的人盖房,都觉得自己脸上颇有光彩,干劲十足,工程进度飞快。
李复虽然想了几次水泥的事情,但此时的工艺难以达到烧制水泥的要求,尤其是粉碎磨、回转窑等物,难度实在太大,只好不提。
…………
八世纪长安的气候非常温暖,天宝十二载的冬天更是一个暖冬。
转眼已经是初春的二月,却还连一场雪都没有下,此时的天气虽然还略有些干燥,但煦暖的春风已经刮起,柳枝已抽出嫩绿的新芽,桃花绽放出一团粉红,这一切都肆意展示在湛蓝的天空下,懒懒的享受着醉人的阳光。
贡院东墙前面人头攒动,听榜、看榜的人,不光是参加科举的士子,还有不少长安的民众,市井闲人,少说也有几千人,都在期待着那份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榜单。现场人声鼎沸,都在猜测着最终的结果,更多的士子心中在不停打鼓,不知道榜单上会不会有自己的名字,自然也有心怯不敢来的,都在旅店等处苦苦等候。
“贴出来了!”不知是谁大声喊了一嗓子,众人先是轰了一声,接着立即静了下来,毕竟在最前面的人实是少数,后面的得听前面的人念名字,只听得有人大声读起:“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共五十六人……榜首杨儇……”随着每一个名字的念出,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众人之中,什么样的表情都有。
元结与张继等人远远的站在后面,静静听着前面的念榜,头名为杨儇,第四名便是元结的名字,张继、鲍防、皇甫兄弟一起向元结道贺,元结也是喜笑颜开,口中却道:“且听榜单,定也有几位的名字。”果然不大会儿,便先后听到张继、鲍防、皇甫曾的名字,几人都是大喜,先前的担心和忧虑远远抛掉,脸上真是乐开了花。
皇甫冉贺道:“几位都是榜上有名,实在可喜可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