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坊开工几天后,从南方购买的糖终于开始运到。由于当时天气炎热的缘故,去南方购糖的人考虑的颇为周到,将购得的糖分成了几批运来洛阳。
元结立即组织人手将其制成白糖,当天气略为转凉的时候,如雪一般的白糖开始大规模上市了。人们见到这样洁白的蔗糖,都是惊奇不已,很快给起了一个“雪糖”的美名。
没用多久工夫,洛阳城中原有的那种含有杂质、颜色褐黄的糖已不再有人问津,所有的糖市都已被“雪糖”所取代。一些店铺无奈,准备将原来的糖撤下柜台的时候,正赶上元结派人上门收购,于是皆大欢喜,都将原来的糖卖给了元结,而转手购入新的“雪糖”。
元结一边收购,一边卖出,还要一边制糖,忙得不亦乐乎。空闲之余,问过李复,为何不再等些时候,这些店铺见原来的糖卖不出去,肯定会着急,那时再趁机进行收购,一定能够压下不少价格,降低不少成本。
李复先是一笑,说他如今变得和商人一样,会处处算计了,然后才正色说道:如今大家做生意都不容易,为商之道,讲究的是和气生财,大家都有钱赚才更好。绝不能过于垄断,否则招惹众怒,反而得不偿失。再说我等本意并不只是为了经商,而是要以此为跳板,跨上更高的台阶,所以更要时刻收买人心,赢得民意,若是落下一个坏名声,那对日后的大业发展绝对不利。
元结听的目瞪口呆,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到了李复这里,竟能想的如此详细,如此周全,如此的长远,真是人所不及。怔了半晌才道:“胜之深思远虑,考虑周全。不但这生意能够做大,将来真的进入庙堂之上,亦绝不会居于人下也。”
印坊的活字也基本全部制成,三万多的活字摊开来也是好大的一片,看起来密密麻麻,数不胜数,但有了音韵、字号的保证,找起字来却是快捷无比。
由于承接生意时承诺的交货时间大大少于其他印坊,所以很快招揽来了不少客户,生意远比以前老东家在时红火的多,这也让众人的干劲更足。
待第一批书籍印成交货前,李复仔细看了一遍,这一看却又看出了问题。因为一些字迹印的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缺划少字的现象,这让他很是不满,立即找到了郑绍,问是怎么回事。
郑绍看了,解释说历来这印制书籍都有此事,缺字少划的事情都不在少数,哪家印坊都有,这是不可避免的。归根到底,这是墨水的问题,再怎么小心,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的墨刷的都十分均匀,版上必然有墨没沾到的地方。说起来,这书的印制质量,算是上好的了,那客户已经看过样书,已是十分满意了。
李复听了,却不接受这个解释,因为现代铅印的书籍字体更小,每页字数也更多,刷的油墨却为何能够均匀,几乎没有缺漏的现象发生。他仔细想了又想,依然想不通是哪里出了问题。
郑绍见他听了之后沉默不语,不由心中忐忑,知道李复素来要求严格,这刚让自己负责印坊的工作,就找出了毛病,虽然对于此时的印坊来说,这并不算是什么问题,毕竟是大家都无法解决的事情,但李复一不说话,他便感觉到无形的压力。
李复默想了好久,郑绍也在一旁呆着,不敢开口。忽然李复道:“究竟是油墨不好,还是上油墨的时候有不妥,甚至是纸张问题,一定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郑绍愣了下,小心翼翼的问道:“如今印坊用的都是普通的墨,也有要求高的,偶尔用些松墨,还没有听说什么油墨?”
李复一怔,立即明白了问题所在,不由笑道:“我说问题出在何处,原来竟是出在这‘油’字上!”见郑绍还有些不明所以,便说道:“这墨上的是否均匀,和墨本身有关,若是墨不粘版,那再小心谨慎,还是不能避免缺字少划、墨迹不清的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