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货币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常古装剧中的银两、铜钱并不相同。
作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专著发现:三国时期并不以银两为货币。当时货币情况十分混乱,金属货币信用程度不高。蜀国通行货币一般是“直百五铢”,所谓“直百五铢”并不是说一枚钱顶一百铢,而是顶五百铢。三国时期更多的是采用实物交换。布帛、粮食、盐甚至人口都可以用来交换东西。
《越空三国志》里的物价
《越空三国志》小说中的物价是作者根据历史资料反复斟酌,制订的一个假设而且容易计算的物价参考比例:五百铢合人民币五角(约六美分);一个钱=五百铢合人民币五角(约六美分);一串钱=五万铢合五十元人民币(约六美圆二十五美分);一千铢=两个钱合今日一元人民币(约十二美分);八千铢(十六个钱)约合一美圆。
以[越空三国志Ⅰ·四十八回]当中刘平购买生猪为例:李嘉文让刘平拿一百二十匹绢去姜维府上赔礼。后来刘平以一头猪四匹绢的价格购买了三十头猪到姜维府上大闹一番。那么,一百二十匹绢究竟是多少钱呢?在这一回后面又描述李嘉文购买“美人红”女装,商人要一件五十万或者四匹绢。则:一匹绢=十二万五千铢=二百五十个钱,合今天人民币一百二十五元。由此看来,李嘉文赔偿姜维门客一条人命,花费一百二十匹绢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一万五千元。作者当时也正是这样考虑的。
那么,今天一碗七元钱的牛肉面在小说里是多少钱呢?已知一元合一千铢,则:七元合七千铢=十四个钱。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也算算您感兴趣的,比如:一个一元五角的大串烤牛肉串合一千五百铢=三个钱;一辆四十万人民币的轿车合三千两百匹绢(可惜那年月没这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越空三国志》小说并非历史学术著作,与历史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里面的描写仅仅是在尽量合理的前提下假设为一种简单的换算。
食物与作物
写古代题材的小说最容易忽略历史上的农作物种类。我们常见的地瓜、土豆、玉米、烟草是从美洲传来的,在明朝之前是没有的。因此,在《越空三国志》小说里,读者看不到地瓜、土豆、玉米等食物。
在《越空三国志》当中,唯一虚构的是关于辣椒的描写。根据研究:辣椒是明末清初从美洲传来的。但也有一种说法:据说在某个唐朝的遗迹里发现了辣椒的痕迹。这个说法虽然没有被证实,但是云南土产的涮辣椒却勾起作者的一些猜测。所以,作者在《越空三国志》当中假设涮辣椒是云南的土产植物,只是当地人没有发现而已。
作者对老家农村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小说当中将这个增产的办法由主角“传”到三国时代。可三国时代没有玉米,因此作者就打算改为高粱和大豆间种。经过查阅农业资料发现生产实际当中果然有高粱和大豆间种的做法。而高粱在三国时期已经种植,当时叫做“蜀黍”,而《越空三国志》故事恰好发生在蜀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合。在创作当中,类似的巧合非常多。
关于火药和火器
《越空三国志》一大看点就是主角李嘉文在三国时代将火器应用于军事,这个想法可能很多人都曾经有过。作者创作《越空三国志》的灵感也是最初来自这个想法。
↑返回顶部↑